寫在前面:
筆者也算是小米手機2年的用戶了,每次小米的動作都會給米粉們帶來一些驚喜,這次的直達服務小米看來是想加入這場“小程序”們的混戰了,那么一直關注互聯網圈動向的筆者按捺不住要寫點東西了。但筆者向來都不是標題黨,筆者確實是入行不到1年0歲的產品經理,“吐槽”其實還是在進行產品分析。那么言歸正傳,筆者還是以堅持注重分析過程,絕不流于形式的態度完成這篇文章的,接下來就請聽聽筆者的“吐槽”吧。
一、分析目的
其實早在微信小程序上線之前,對于更輕量化的移動端應用形態探索就已經開始了,如國外Google的PWA(Progressive Web App)、Facebook的React Native,以及國內阿里的螞蟻應用、百度的輕應用。雖然各家的核心技術、戰略打法各有不同,但向著“小程序”們邁進的發展趨勢已然明顯。
小米的深度定制Android OS—MIUI已深得米粉所愛,在“小程序”們的大勢下是時候給米粉們帶來更大的驚喜了。那么筆者作為半個米粉帶著好奇與質疑的態度一探索小米直達服務。
二、產品體驗環境
體驗機型:小米3移動版
體驗時間:2017.8.11--2017.8.27
體驗版本:MIUI8開發版7.6.8
體驗人:曉鐸
三、產品體驗感受
1.操作流程體驗
這部分就說一說筆者對于直達服務操作流程的一些直觀體驗感受。
1)入口
有5種方式可找到直達服務:
①URL方式:可以在瀏覽器中輸入直達服務的URL,也可以在短信直接點開直達服務的URL
②使用MIUI的全局搜索:可以直接搜索已上線直達服務的應用名,在搜索結果中即可看到該應用的直達服務
③小米應用商店:在應用商店的“分類”這一導航項,就可以看到“直達服務”的專屬入口,也可以在應用商店中精準搜索
④瀏覽器網頁應用分類:可以找到直達服務直接添加
⑤傳送門:可以比如聊天場景中長按關鍵字通過MIUI的傳送門功能直接調用直達服務
可以看出直達服務的入口還是比較多的,其中像全局搜索、傳送門都屬于比較隱藏式的。而如果以一個普通用戶的身份來看的話,更傾向于應用商店的專屬入口,因為更直觀、直接。而且現階段已合作的應用并不多,更適合這種歸類式的入口,但后續階段直接搜索的形式當然更為便捷。
但有一點,筆者要小小地吐槽一下。在瀏覽器點擊URL跳轉其實點擊的是其m站地址,這樣一聲不吭的就直接轉到了直達服務真的好嗎?如果是一個還不了解直達服務的用戶會不會有點莫名其妙,推廣引流固然無錯,但是告知用戶發生了什么筆者認為還是非常必要的。
2)使用
找到直達服務后,如何開始使用它?其實很簡單,點擊想要進入的直達服務中的“秒開”按鈕即可像進入原生應用一樣打開直達服務。
在退出直達服務時會彈出提醒,“是否在桌面創建快捷圖標?”當然也可以選擇不再提醒。
這里筆者覺得有一點小問題,就是如果使用瀏覽器創建m站桌面圖標其實和直達服務桌面圖標的最終效果是一樣的都是打開直達服務,但圖標卻是不一樣的。筆者戶造成混亂,因為會有部分用戶其實是想打開m站的。
2.功能體驗
目前已上線的直達服務有10個,筆者用了2周左右的時間也全部體驗了一下,總的來說這些直達服務還是保留了原產品核心功能的精簡化形式,那這里就選擇3個比較典型的來說一說對其功能體驗的感受。
1)餓了么直達服務
對于生活服務類垂直領域的產品,核心業務流程上的各個環節基本不可再精簡,這樣才可以保證有完整的體驗。餓了么直達服務也是這樣做的,從商家列表的瀏覽,下單,我的沒有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只砍掉了推薦模塊(也就是發現)和“我的”中的一些輔助性功能。可以說使用餓了么直達服務點外賣與使用餓了么App點外賣,從使用功能角度來看并無太大差別。
總的來說對于餓了么直達服務的功能體驗,筆者還是覺得它可以很好地滿足使用原生應用用戶的需求了,有比較完善的用戶體驗。
2)豆瓣評分直達服務
這個豆瓣評分呢,真的就是只是評分影評了,而且只能看影評不可以發布評論也無個人中心。功能角度來看只是單向的瀏覽。但是這里做的評價是短評,并沒有長評(即影評)內容,可能出于原生應用的產品邏輯,長評可能會有劇透,而短評有140的字數限制那短評自然更適合直接展示給用戶。
那筆者覺得豆瓣的直達服務功能過于精簡可以說只滿足了很小部分用戶的需求,但筆者覺得豆瓣目前只做瀏覽影評還只是試水階段,后續應該還會有更多的迭代。
3)快看漫畫mini直達服務
相比較功能豐富的原生應用,快看漫畫mini直達服務只保留了看漫畫的功能。無論是直接搜索結果瀏覽、從分類入口進入瀏覽,從推薦入口進入瀏覽,找到想看的漫畫直接看就可以了,原生應用中的輔助功能如評論、分享都已砍掉,整體比較簡單粗暴。
筆者覺得目前快看漫畫mini直達服務的功能更多的是針對于單純喜歡看漫畫的用戶,如果需要更多的互動加入社區還是要回到原生應用。
3.交互體驗
1)直達服務開啟
直達服務開啟速度可以說接近于秒開吧,沒有原生應用中的歡迎頁或者廣告頁,點擊及進入直達服務,這里的直觀感受開啟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2)操作流暢度
其實對于使用的流暢程度,筆者認為才是“小程序”們的交互體驗中最重要的衡量因素。那說到這筆者又要開啟吐槽模式了,還是以上文提到的幾個直達服務為例。先說說餓了么,雖然筆者對餓了么直達服務的功能很滿意,但是交互體驗并不是很好。比如在將菜品加入購物車的時候能隱約可以感受到一點延遲或者說卡頓現象,在不同的導航菜單間進行切換也不算十分流暢,難免有些H5的交互操作體驗的影子。
四、產品自身分析
1.核心技術
首先簡單說下直達服務的核心技術架構,它基于xml+js但不兼容HTML,是小米自定義的一套標記語言,兼容受限的部分css寫法,這也是官方給出的介紹。
其實筆者看到基于xml+js,第一反應就是還是web前端里html+css+js那一套。但結合實際的體驗和官方的一些資料發現,其實直達服務還真的不是采用B/S架構。當秒開直達服務時確實啟動的是基于C/S架構的本地頁面。而且從開發流程來看,開發者使用直達服務技術框架開發完成源代碼,再將其編譯打包生成.rpk文件,最后通過小米提供的開發者后臺網站,發布到小米的服務器。整個開發流程與開發原生應用基本一致。這里可以看下通過“顯示布局邊界”查看的直達服務是一個個的小紅框,確實是原生UI。
所以在筆者看來小米直達服務是給廣大開發者提供了一個小型的定制化IDE,開發語言雖說是小米自定義的一套標記語言但寫法還是與HTML相類似,從上手難度來看還是比較低的。
還有筆者認為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雖然開發流程與原生應用類似,但是版本維護工作,直達服務是要比原生應用輕松許多。因為直達服務的運行過程是這樣的:用戶在小米手機上點擊“秒開”按鈕的時候(或者點擊網頁鏈接自動跳轉的時候),從小米的服務器自動下載到手機上。就是說開發者發布新版本的時候,在用戶啟動直達服務時,就會向小米直達服務的服務器請求,請求到新版本那就在本地運行新版本,可以說是免去版本升級的環節。對于開發者來說就像發布web端產品一樣簡單。
2.產品定位
在前文中也已提到,小米并不是第一個做類“小程序”的。從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下半場開始,原生應用和H5的產品形態已不足覆蓋所有的用戶需求,所以“小程序”們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已是必然。那這里筆者就對小米直達服務的產品定位進行一次深入的剖析。
1)核心需求
①對于使用用戶
其實原生應用的交互體驗已經做得比較極致了,可以說目前還沒有哪一種移動端的產品形態的交互體驗可以超越原生應用。但是在這個互聯網產品皆競品的時代,用戶的時間是最寶貴的。獲取一個原生應用的成本終究很高,用戶一定要經歷下載安裝的流程才能見到應用的廬山真面目,很顯然下載安裝的動作不夠快不夠簡單。
再來看看傳播非常便捷的H5,沒錯H5相對于原生應用來說是輕量化許多也靈活許多。但一直被人詬病的就是其糟糕的交互體驗,在網絡環境較差時其缺點尤為明顯。
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用戶必然會產生一種訴求,有沒有既足夠便捷地獲取又能順暢地使用的一種產品形態產生呢?是的,小米直達服務就滿足了這樣一種用戶需求。
②對于服務方
盡管現在原生應用的產品、技術方面已非常成熟,但越來越多的初創團隊最開始的產品形態還是不會選擇原生應用。簡單來說原因有幾個:開發成本較高、版本碎片化嚴重、用戶獲取成本較高、轉化折損率較高。即便是初創團隊大多采用敏捷式開發,但初版上線還是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而且冷啟動階段對于用戶的獲取難度很大。
那么如果選擇H5呢,開發及維護成本雖然大大降低,但H5本身的限制也很多。例如無法調用一些操作系統底層接口、性能優化難度大等等。雖然H5利用傳播在推廣難度上相較原生應用低很多,但沒有像原生應用一樣的陣地留存問題仍很嚴峻。
綜上來看服務方也需求這樣一種產品形態,可以大大降低開發成本易于快速迭代,易用觸達用戶而且能夠提升留存,而小米直達服務也可以滿足服務方的需求。
2)目標用戶
小米直達服務在筆者看來終究是一個平臺類的產品,把兩方(使用用戶和服務方)匯集在這里。那么就像剛剛在前文已提到的一樣,直達服務的目標用戶是包含兩種的。
①使用用戶
說到使用用戶大家的第一反應差不多就是米粉或者說小米手機用戶,其實不然,對于這些用戶小米直達服務可以輕易觸達。但是對于非小米手機用戶,可以認為都是直達服務的潛在用戶,尤其是安卓用戶。小米是手機廠商中粉絲文化最濃厚的基礎牢靠,但其他友商用戶的忠誠度可能并沒有那么高。現在僅拼硬件已不能完全俘獲用戶的心了,那么誰可以率先在軟件方面做出些文章就有一定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認為蘋果手機用戶也有被轉化的可能。
如果小米的野心夠大,筆者認為對于使用用戶,小米是放眼所有智能手機用戶的。
②服務方
對于服務方或者說開發者,小米官網已給出了“3年內匯集10000+開發者”的愿景筆者覺得這個數字應該是保守預估。先看看App Store的一組數據:在2014年蘋果的WWDC的主題報告中,庫克提到截至當時全球有900萬注冊開發者。iOS開發者的數量仍然很驚人,但從小米目前的發展勢頭進軍海外的步伐仍在進行MIUI也在走全球化的戰略,同時當前正值行業大勢,那么對于直達服務的開發者,小米也應該放眼全球開發者。
五、核心競爭力分析
在前文中也已提到,當下入圍“小程序”賽道的玩家已不在少數,不僅是已上線運營的微信小程序、螞蟻應用、小米直達服務等,像金立、魅族等廠商也在躍躍欲試。就像巨頭們紛紛入場正值火熱的短視頻風口一樣,當新的風口來臨時每個人都想分一杯羹。那么筆者就從核心技術、產品形態、用戶構成3方面進行剖析,對比競品時小米直達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如何體現。
這里筆者選取2個都不算是直接競品的產品,微信小程序和PWA作為對比分析對象。微信小程序的存在環境雖然與直達服務差異巨大,但是其產品形態和所用核心技術均與直達服務類似,所以將微信小程序列為其中一個競品對象。而PWA的產品形態及核心技術雖與直達服務差別較大,但PWA可以說面向所有Android用戶從用戶構成角度看重合度還是很高,所以也將PWA列為直達服務的一個競品對象。
1.核心技術
前文中筆者已簡單提到直達服務的相關核心技術,在這一章節會與微信小程序、PWA對比分析其直達服務在技術層面有哪些競爭優勢。
1)對比微信小程序
先說說微信小程序,其實在小程序界面,只有title區域和底部的導航欄是原生UI實現,其主體內容區域還是使用了類似瀏覽器內核的渲染技術。而小程序使的開發用了類似HTML的語言,而且架構也類似于瀏覽器內核,但卻對現有的H5頁面完全不兼容。微信自己弄了一套HTML標簽,稱之為WXML,又封裝了一些樣式規則,叫WXSS,這樣看來其實小程序骨子里還是web前端里html+css+js這一套,可以說是一個高度定制的H5。
那再反觀下小米直達服務:技術框架是基于xml和js,但是不兼容HTML,兼容受限的部分css寫法。小米有自定義的一套標記語言,開發工具和UI框架也都是小米自行研發,現有web上的三方工具無法使用。其實這樣對比來看,貌似小米直達服務的核心技術仍未離開web前端里html+css+js這一套,而且與小程序的技術比較類似。但值得注意的是前文中對于小米直達服務的核心技術分析中也提到,直達服務的UI框架是原生的,但是微信小程序只有title區域和底部的導航欄是原生UI實現,這一點可能直達服務要略勝一籌,因為微信小程序當前的這種構架,在性能上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原生UI相媲美的。這里可以看下通過“顯示布局邊界”查看的微信小程序。
2)對比PWA
PWA的核心技術是采用了一種新技術叫Service
Worker,顧名思義可以理解它為服務工人其能力還是比較強大:它可以讓開發者控制哪些資源可以緩存在本地,并且在下一次加載時,直接使用本地數據,同時也保證了在線更新的能力;它可以為PWA應用創建一個新的獨立的桌面圖標,如果用戶從這個圖標進入,會隱藏瀏覽器的地址欄,讓這個PWA應用占滿整個屏幕,給用戶的體驗就是一個獨立的APP;還可以接收Push消息,瀏覽器在使用Service Worker時會給它開辟一個獨立的后臺線程,使用這個獨立的后臺線程就可以與服務器保持穩定的通信,一旦收到消息,可以通過瀏覽器使用系統通知欄發送一條提醒消息,達到原生應用的Push能力。
其實說了這么多PWA就是想讓Web App在體驗上更接近于原生應用,其最大的亮點筆者覺得是它的Push能力,但默認的支持的是GCM(Google Cloud Messaging)這在國內可能就阻礙較大。還要注意的就是Service Worker是一項新技術,學習成本較高。而直達服務基于xml和js的優勢也體現出來了,就是可以讓開發者更快速上手的。
2.產品形態
先來看一下3個產品的產品形態羅列。
1)對比微信小程序
直達服務與微信小程序單從存在的形態來看基本一致,但是入口的區別就非常明顯了。如果要使用微信小程序,一個必要的前置條件就是登錄微信。
作為一款超級App,在微信上線小程序后,公眾對于“微信OS”的說法就更加認同了。微信小程序著實是構建微信生態很重要的一步棋,但終歸要回到應用中使用小程序,一些天然的局限性也很明顯。比如,不能在聊天和小程序間自由切換,不同的小程序間不能自由切換。那么這時可以試想一個場景,在聊微信時聊到某件衣服需要打開某商城瀏覽,如果使用小程序是需要先退出聊天場景的,但如果使用直達服務直接就可以通過后臺切換到不同應用,返回聊天場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雖然Android用戶可以將小程序添加到桌面,但是后臺仍然只有微信的進程,并無單獨小程序的進程。
還有一點就是對于未使用過小程序的用戶,小程序的入口是比較隱蔽的,雖然在幾次迭代之后,微信小程序的入口更多樣化了,但是仍需要用戶主動尋找并使用,固定入口才會出現在“發現”中。而直達服務是在應用商店中有其專屬固定入口的,即使是未使用過直達服務的用戶很容易地發現直達服務的概率仍然很高。而且還要多說一句,使用MIUI的傳送門功能可通過關鍵字直接調起直達服務,這樣進入直達服務也是非常順暢自然。
所以從實際使用場景來看,直達服務的場景切換更為自然、便捷,這就是相比于有一定局限性的小程序的優勢所在。
2)對比PWA
PWA的出現是比較早的了,其實從其全稱Progressive
Web App也可以看出PWA其實就是一款網頁應用是改進版的網頁應用。那么基本上可以認為PWA的存在環境就是瀏覽器,既然是改進的版網頁應用,PWA做的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可以創建一個新的獨立的桌面圖標,如果用戶從這個圖標進入,會隱藏瀏覽器的地址欄,讓這個PWA應用占滿整個屏幕,給用戶的體驗就是一個獨立的APP。
雖說PWA的整體體驗也是接近于原生應用的,但是從產品形態來看還是要基于瀏覽器。這也是PWA面臨的比較大的問題。反觀國內Android ROM環境,幾乎所有廠商都有自己的定制系統,那么對于是否支持PWA這件事各家廠商基本上漠不關心。并且Chrome雖然在國內桌面端的市占率還不錯,但是移動端卻大跌眼鏡。
那么直達服務可以說也是自帶天然優勢了,入口也不局限于瀏覽器。所以綜合當下各方因素來看,直達服務相較較Web App還是有著絕對的優勢。
3.用戶構成
先簡單地列下3個產品的用戶構成。
1)對比微信小程序
在2016年的微信年度業績報告中已提到,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躍用戶數達8.89億,的確是非常恐怖的數字,那么也可以認為這8.89億用戶都有可能使用小程序。除了巨量的用戶,還要明確一點的是微信始終是個應用,它可以存在于iOS也可以存在于Android,這里面肯定也包含了MIUI用戶。那么再回頭看下小米手機用戶,號稱2億用戶都在用的MIUI其使用MIUI的小米手機用戶量應該也不在2億之下。那么可以這樣設想,小米用戶中在使用微信小程序的用戶是否可以轉化為直達服務的用戶?筆者認為可能性是很大的,在前文中也已分析了微信小程序的一些天然局限性,并且米粉對小米的忠誠度及狂熱度都是十分高漲的,那么在這些條件下,直達服務將一些微信小程序的用戶轉化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雖然在用戶量上直達服務相較微信小程序不占任何優勢,但憑借粉絲力量及小程序的自身局限完成一部分的用戶轉化,是小米直達服務對抗微信小程序時的一個破局點。
2)對比PWA
早在16年Google剛剛推出PWA時,就已受到許多國外前端開發者的追捧,但時至今日國內開發者對此熱情卻一直偏低。也是受限于國內整體環境吧,盡管PWA面向的是全球Android用戶,但在中國的路途卻異常崎嶇。但很有意思的一點是,PWA在印度簡直就是神器,印度用戶大部分都是Google服務健全的Android設備,標配Chrome,PWA的退出,用戶觸達率直逼100%;印度的網絡環境很差,下載一個App是很痛苦的,一個可以“流式下載”的PWA在用戶初次訪問上可以說是完勝原生應用;印度互聯網環境還比較原始,大都直接親近Google,公司支持率也非常高。
而小米的出海計劃,很重要的一個戰場就是印度,直達服務推出后對于轉化印度的PWA用戶想象空間非常大。而且在前文中也分析過,直達服務相較于PWA無論是從核心技術還是體驗上更接近于原生應用,所以對于印度用戶的爭奪,筆者認為小米還是大有作為的。
六、未來發展猜測
1.面臨的挑戰
這里主要說說面對競品的挑戰,先看微信小程序,雖然小程序的產品入口語直達服務還是差別很大,但是微信的巨量用戶任何玩家都不會小視,前文中也提到對于構成用戶來說,直達服務是可以去轉化小程序的用戶,但如果某天小程序也變為分發形式不再需要用戶主動觸發,那么對于包括直達服務內的“小程序”們的威脅都是巨大的。
還有雖然Web App本質是網頁,但在體驗上絕對不比“小程序”們差,所以如果以后國內的整體環境改善,Google的PWA也是很可能有其立足之地的。
最直接的可能還是來自于友商的競爭,雖然目前市場上只有小米推出了直達服務這種配合自身定制OS的應用,但像金立、魅族等廠商已經開始嘗試了。所以小米今后可能要直面更多的是來自友商的直接競爭。
2.自身的迭代
就像前文筆者已經“吐槽”的一樣,一個新生產品的迭代之路還很長,很多交互層面上的體驗是需要不斷持續迭代優化的,這里筆者想由淺到深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對于交互體驗,筆者覺得越極致越好一定要無限接近于原生應用,才能讓用戶感覺就是在使用一個App,而對于剛剛出生的直達服務其實還有很大空間。
功能的豐富性,僅看目前已上線的10個直達服務,功能還是比較精簡單一。沒有像小程序對于程序的大小有嚴格要求,而且從字面定義來看,直達服務并不是“直達小服務”。如果之后的直達服務方向是精簡化,那就與微信小程序并無太大區別。但筆者覺得直達服務除了核心功能之外,還可以增加一些輔助功能。可能目前豐富功能與交互體驗仍有一定的沖突,但是筆者這是一個可以未來探索的方向。
戰略角度,小米是第一個推出存在于定制化Android OS中的“小程序”的廠商,跟風者、效仿者馬上會隨之而來,如何快速搭建起一個競爭壁壘是必須要考慮的事。不過目前來看,技術壁壘并不高,還是要更快地迭代優化體驗,俘獲更多的用戶。
盈利模式,目前來看直達服務并無任何盈利模式的痕跡,而且其負責人也透露暫時還未考慮盈利,還是先做用戶滲透。不過如果能夠達成3年內匯集10000+開發者,億級使用用戶的愿景的話,可以探索的盈利模式還是很多的,比如最常見的廣告或者增值服務。
3.小總結
“小程序”們的風口才剛剛吹起,但各路大咖已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對于剛剛出生還處在探索期的小米直達服務,要面對強勁的微信小程序,還要提防即將入場的各路友商,同時自身還需不斷地快速迭代。可以說“小程序”之路充滿荊棘,但是沖出荊棘的總會成為英雄,期待小米的英雄時刻吧。
后記:
這篇文章其實是在上個月完成的,對于小米直達服務的體驗從8月11號知道這個產品,到完成這篇文章只體驗了短短的2周多時間(但完成這篇文章后沒多久,對于上文中提到的一些直達服務的入口已經關閉,可能小米的產品策略已重新調整)文中可能還有不少瑕疵也歡迎各位吐槽我,還是那句老話:希望各位產品朋友能在產品的道路上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