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號,林博邀請到徐林芬老師來給我們分享《親密關系》,活動中新奇的觀點,專業的見解,熱烈的討論,錯落交織,四個小時竟倏忽而過,活動結束大家仍意猶未盡,那種感覺真的太棒了,因一本好書,結諸多好友,幸甚幸甚!
活動中一些觀點,很有感觸,整理如下:
社會認知/歸因 P111
幸福的歸因模式,指的是每個人的認知層面以及和伴侶關系對幸福的影響(見下圖)。認知層面可以通過學習慢慢改變,但其實認知的改變是很難的,因為我們接受信息的時候會經過大腦的一個過濾器,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接受到的信息會不一樣。通常我們對一個事情有想法之后,想讓我們改變這個事情的看法,光講一句話是不可能的,除非遇到重大的事情或者挫折的時候,當然如果通過大量的學習也是有可能改變的。
對照這張表,你認為自己的親密關系是怎樣的?遇到問題的時候,你們是通過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方式去處理?可以思考下。
但現實中并不是如這張表一樣界定的簡單明確,假如你處在一個痛苦的關系中,有時候你采取了對的、積極的措施,也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因為這還要看對方,畢竟親密關系是取決于雙方的,并不是你一個人能完全做到的,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只要你改變了對方就會改變,不一定對,沒有百分百的,這也是為什么親密關系這么困難的原因。
親密關系需要時間、耐心,但有時候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你還需要一種對結果的不執著。
信念 P116
對伴侶關系有害的六個觀點,深以為然,完全摘錄如下。
1. 爭吵具有破壞性——爭吵就表明伴侶愛自己還不夠深。如果彼此深深相愛,就不會發生任何爭執。
這個觀點很有問題,沒有伴侶是不會有沖突的,關鍵在于如何處理沖突,吵架的水平很重要,雙方如果是建設性的吵架,每次吵架都解決了現有的問題,吵完之后雙方的關系更親密更穩定更好;如果是相似的貶低、攻擊,這樣感情越不好、越分離。但是不吵架好不好呢?也不是很好,憋著容易造成內傷,吵架的時候,你的表情你的動作,能夠自然的表露出來,對方能夠自然的接受到,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快的解決問題。
2. “讀心術”很重要——真正彼此關愛的伴侶僅憑直覺就能知道對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對方自己的所知所想。如果必須告訴伴侶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能說明伴侶愛自己還不夠深。
Can't agree more,什么相處了這么多年,你怎么還不了解我?屁!如果我整天用盡洪荒之力來觀察你揣摩你,倒是有可能,但我沒有那么多能量,而且也不是你肚子的蛔蟲,人心隔肚皮,我又不是超人,千萬別把我想得那么厲害,有話就直說,猜猜猜可不好。
心理學上有一個應對上司或者伴侶提出模棱兩可要求的方法,回應核實!
事實上,我們是讀不到對方的心的,如果猜了也很可能是錯誤的。對另一方的話語,你肯定會有自己的一個核實,整理后問出來:你是不是這個意思或者我認為你......對不對?通過這樣“對不對”,“是不是”跟對方核實,同時呢自己的表達也要清楚準確,這樣能使雙方的關系更加融洽。
3. 伴侶是不會發生改變的——一旦親密關系變糟,就無法得到改善。如果愛人曾傷害過你,毫無疑問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你。
整個世界都在改變,人又怎么可能不變呢?從小到大是不是有很多變化?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改變,原先不贊成的,現在贊成了,原先難以接受的,現在覺得就應該是這樣的。
4. 每一次的性生活都應該是完美的——只要愛情是忠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都應該是神奇美妙、令人滿足的。伴侶應該經??释樾陨钭龊脺蕚?。
是不是有人覺得,性,是難以啟齒的,羞于言表的?徐老師說她是這樣,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社會家庭言傳身教,性,惡俗!怎么堂而皇之擺到明面上討論?但其實性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需要,需要對方的擁抱撫摸?,F在的社會環境比以前寬松多了,更多的人能夠正視自己的欲望,也更加的開放。
開放,但并不是說放縱。有些影視劇或者一些公眾文章會歌頌美國的開放,很小就發生性關系啦,party的時候一言不合就上床啦。其實有點誤解的,我們的文化是婚前守身如玉,婚后欲望開閘尋求婚外戀,美國呢,恰恰相反,婚前性關系開始的早,可能也會有很多次關系,但是婚后對伴侶是很忠誠的。
每個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關系越多,能量越分散,對你將來的事業、運勢可能都會有影響。
5. 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樣——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難真理解對方。
最終的渴望都是一樣的。
6. 美好姻緣天注定——根本無需努力還維護美滿的夫妻關系。夫妻要么彼此脾性相投、快樂到老,要么格格不入、爭執一生。
這一種觀念叫做宿命信念。與此相反的,另一種觀念叫成長信念,這種觀念認為幸福的關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報。其基本假設是:只要努力付出,幾乎任何親密關系都能取得成功。
自我概念 P124
自我概念包括人們對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我們的自我概念包括廣泛的自我了解和自尊,自我概念的所有組成部分都和我們與他人的人際關系有密切的聯系。
徐老師認為最糟糕的兩種伴侶,一種是低自尊,另一種是死不改。
低自尊很難搞,你怎么弄,他(她)都覺得你是有問題的,他(她)總是能夠從你正面的語言、行為上解讀出負面的東西來,你很痛苦很無奈。所以自尊在伴侶關系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徐老師告誡哦,沒有男女朋友的孩子們,在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謹慎注意!
死不改像犟驢一樣,怎么拉都拉不動的,但實際上,人不可能不變的,這個社會變化這么迅速,不變怎么行呢?
講一點心理學方面的,每個人接受信息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信息傳過來的時候,他有一個過濾器,他解讀到的東西不一定是你想傳達的,他的情緒、他的想法以及對這個事情的信念都會扭曲你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我們去觀察他,又會經過我們自己的一個過濾器,除去情緒以及信念外,你自己在不同環境下對同一句話的解讀也會不一樣。這樣誤差范圍是不是可能會很大?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朋友在訴苦的時候,你的心里藏了很多想法,迫不及待的等他(她)說完,就想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其實你根本沒有在聽,他(她)說的話都是飄在空中,沒有落到實處,這樣的溝通其實是無效的溝通。
那怎么解決呢?心理學上有一種傾聽的方式,放空自己,不帶任何情緒,不帶任何評判的去聽,不過這其實是一種很難的能力,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世界如此喧囂,徐老師說如果我們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其實是沒有聽的能力的。
這么困難,怎么才能做到有效的傾聽呢?放空自己,不帶任何情緒,不帶任何評判。很難怎么辦?練習,刻意練習!方法雖然傻,卻有實用,刻意的提醒自己,慢慢的讓它成為半自動模式。如果你在傾述,看到對方心不在焉,可以試著打斷對方,你有沒有聽我在說什么?這會打斷對方的浮想,讓對方重視你的話語。
自我表露和親密關系的滿足 P158
要不要表達愛呢?
這點在中國的夫妻關系中是很沒有的習慣,我們都不善于去表達愛。愛情的幾大殺手中有一條是不分享感受,尤其是我們的男性同胞,非常普遍,有些時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個環境這個文化讓他們自小就跟感受隔離,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或者說是不會表達!
但不分享感受,兩個人之間就沒有親密感。
網上有一句流行話,你送我一車西瓜,我只想要一個梨,你費盡心思感動了自己,卻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男同胞很擅長講道理,想著為她解決問題,為她做事,可女人有時候并不需要他做這么多,她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擁抱。徐老師在這里給各位男同胞們一個建議,如果你的女票在那里一哭二鬧三上吊,抱住她,她鬧騰越厲害,抱得越緊(親測有效),當然,真的要跟你分手的菇涼除外。
親密關系的四個階段
1. 伴侶共生階段
心理學上有說到一點,這個階段的親密關系其實是童年跟母親關系的重現。伴侶共生階段跟嬰兒和母親的共生關系是一樣的,完全的一體,你想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想一起做,這是荷爾蒙驅動的。
2. 顯現不同,挑戰的階段
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會意識到自己跟母親是不一樣的,伴侶之間熱戀期過了之后,會顯現出彼此的不同,這個時候挑戰也來了。處理沖突以及差異的能力開始影響兩個人的關系,但同時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成長的機會。對方就是你的一面鏡子,告訴你內在的東西,如果以此為一個成長的契機,那么你們的親密關系就是一個最好的修行道場。
3. 成熟階段
就好像到了青春期,彼此共同成長。
4. 成年階段
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一起,雙方能夠很好的處理沖突,又能維持親密的關系。這個時候最好的狀態就是我一個人可以活得很好,很幸福,有你更好,更幸福。
現在有一些觀念,我自己活得很好,不需要另一半!這其實是在否認需求,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種親密的需求,我們在表達需求的時候,姿態是放的很低的,很多人很難把自己的姿態放低,就否認這些需求,假裝自己沒有需求,從而把自己放得很高。但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狀態,單身的時候,自己的日子過得好,同時也能放開心懷,接受新的關系,這樣的狀態比自己沒有需求要自然,好的多。
你能承受多大的痛苦,就能享受多大的幸福
當你提出要求的時候,心里要有一個預期,對方可能拒絕,因為不管是多么親密的關系,哪怕是你的父母都有可能拒絕。
比如你今天想去看《速度與激情8》,對方比較忙,不能跟你一起去,有點失落,有點難過是不是?你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嘛,而且電影院這么個場所形單影只的過去總是有點突兀的。
這種情況,我們討論出了三種Options:
第一種,調整自己的期待。你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多一些變通,比如找朋友一起或者自己去,如果今天不行,明天可不可以,后天可不可以?
第二種,管理學方法。牢牢記住自己的目標和底線,你的point是看電影,那么考慮到對方的確很忙,而且是為了自己的這個小家在忙碌,你理解他!那么你可以把所有其他的事情先處理掉,比如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根據他的時間把票買好,而他呢只需要人到電影院就可以了。把主次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抓住最想要的,其余的可以妥協,可以放棄。
第三種,不要等待。你把要求拋出去了,不要老是想著,去忙其他的事情,這種狀況下,如果要求沒被滿足,也不致于有過大的失落感。
現在比較流行一句話是人要有取悅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自己去滿足自己的期待,不要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在別人身上,最起碼要有一半放在自己身上,滿心的歡喜落了空,由云端跌落地獄這種過大的落差,并不是每個人都承受得起的。
溝通障礙及其應對 P163
溝通在親密關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溝通的能力和方式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在這個關系中的收獲和成長。
不幸福的伴侶在精確表述上表現的很糟糕,他們很會抱怨,而且傾向于數怨并訴,這讓人感覺很絕望,明明這個事情已經過去,當時已經修正了,后來還不斷的提及,會讓人覺得自己好像被釘在十字架上永世不得翻身。有幾個詞,大家可以注意下,在跟自己親密的人談話的時候盡量少用“你總是......"、“你都是......"這類一竿子打死的詞,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越變越好,都希望別人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過一個冰山模型,如下圖所示,我們能看到的是對方的行為、動作,水平線之下就是我們看不到的,有應對方式、感受、觀點和期待,這些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跟他們各自的經歷,受教育程度有關,但有一個共同點,是我們所有的人都一樣的,那就是渴望,渴望被愛,被認同,被接納,有價值等。
有一個很高的智慧就是能夠去做到這些,否則這些理論的東西沒有用啊,我就是需要你陪我,就是一個嬰兒,就是沒有能力自己去喂飽自己,就是需要媽媽來照顧她(他),那你怎么辦?所以要讓自己成長起來,跟自己的生命力連接,我們對自己的東西(生命力、精神、靈性、本質)失去連接,才會想著外求,沒有智慧的去處理這些問題。
讀書使人明智,愿我們越來越好,感謝林博搭建的平臺,感謝徐林芬老師的無私分享,感謝王小波書店提供的場地!
以下是此次活動照片,猜猜哪位是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