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學習了如何“捕捉”~
每天起床后,我們將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引起我們注意的事”都記錄到“收集籃”里,讓大腦排除雜事的干擾,重點去完成“清晨三件事”。利用“兩分鐘法則”去解決突發的小事,利用“猴子法則”為自己減輕負擔。
這周,我們將進一步學習GTD時間管理法的第二個能力——拆解力!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你在計劃表上寫下了“課程大作業&大大的DDL”,當日子一步步逼近時,你會覺得壓力特別大,一要面對這個作業,你就陷入了迷茫,感覺千頭萬緒,注意力始終集中不起來。當DDL快到的時候,還沒開始做,你就會責備自己——“哎,自己怎么這么缺乏執行力!”
說的好像沒錯,但請大家仔細想想,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是 ——“我其實是會做的,但就是缺乏執行力,所以就拖著沒做”
但真實情況是——我們真的會做嗎?
就別再騙自己了罷!其實你就是不會做,你就是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你就是不知道完成具體的步驟應該是什么樣子…… 你根本沒有什么病(拖延癥),你只是不清楚怎么去做這件事…… 然后你還不肯面對現實!
如果你缺乏所謂的執行力,那么,其實只不過是你并不知道如何著手一步一步地做那件事兒。
所以,當我們現在把事情從收集籃中拿出來,開始計劃怎么去做時,就要學會一項新技能——下一步行動!
什么是下一步行動?
我們分成兩部分看,“行動”就是可以直接去做的事情,比如打個電話,而“下一步行動”就是某一件事情的下一個可以直接去做的事情。比如:
通常造成你拖延、效率低下、行動力差的原因之一就是你在做的是雜事、 任務或項目,而不是下一步行動,所以總感覺無從下手。其實,最后一步才是真正完成公選課論文,這是很多人進入的誤區,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啊!
當我們在做事情時,我們的焦點應該只有一個,就是下一步行動:
比如說當你接手一個項目或任務時,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下一步行動是什么?”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你要先在紙上將任務分解成若干個“行動”,然后去找下一步行動,最后再去執行它。執行完以后,再執行下一個“下一步行動“…就這樣,整個任務就在“下一步行動”的驅動下順利完成了。
強烈建議你養成這個習慣:任何時候都問自己“下一步行動是什么?”要知道,任何復雜的事情都是由簡單的“行動”組成的,就像一個很大的毛線球,只要你找到它的線頭,順著線頭,總會把毛線理順的。
工作上的事情是這樣,生活上的事情也是這樣,所以可以這樣說,“下一步行動”驅動著你的人生。
可能有的小伙伴會問,我知道這件事怎么做,也要把"下一部行動"寫出來嗎?
要的要的!!其實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大致的步驟,但在真的做這件事時,我們的思維卻還是很凌亂,很不清晰。這是因為我們總是會高估自己的大腦,認為自己不會忘記。但實際上,明明現在很明確地知道這幾個字是什么意思,但我們三天后再拿出來看的時候,就抓耳撓腮地想不起來了。
所以,就像我們需要用收集籃把雜事從大腦里清空一樣,我們也需要用“下一步行動”,把事情的步驟寫下來,讓大腦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地把事情搞定。
寫“下一步行動”的四個秘訣
秘訣一:動詞開頭
一個好的行動應該是動詞開頭的,比如“打電話給某某”“準備會議資料”“回復Email",等等。以動詞開頭才能保證它具有可執行性。如果在你的動作清單上面寫著“電話”“資料”"Email",我想你一定會把它放到一邊置之不理的。
秘訣二,內容清晰
比如“準備會議材料”,雖然是動詞開頭,但是描述的不是很清晰,“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幾點開會”“會上要提出什么問題”,等等,這些東西還需要我們在行動前一一落實。所以說,這樣的“下一步行動”是失敗的。我們應該盡量給大腦一個清晰的信號,避免大腦自己“擅自加工”。大腦擅自加工的結果就是相關,不相關的信息一股腦兒揉在一起。
秘訣三:描述結果
比如,“早晨9點帶著做好的方案去開meeting“。這已經算是一個不錯的“下一步行動“”了,但我們需要強調對結果描述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要在任務開始前就對想要的結果進行描述,描述的越清晰,產生的能量就越大。如果你在這句話后面加上“說服Team Leader認同我的Sales方案”,那會是怎樣的效果呢?
秘訣四:設定開始時間、周期、最后的期限是什么
在設定了這三個和時間有關的屬性之后,你就可以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把握行動的進度,照顧別人的時間。比如,會議的時間是“9點開始,需要兩個小時”,那么你就可以做到在9點之前把自己的雜事都處理好,并且安排在9點到11點這個時段不做其他事。
行動、 任務、 項目的區別
上周我們學到了:
其實我們每天收集籃里的“清晨三件事”都基本屬于“行動、 任務、 項目”,而這三者都要從“下一步行動”開始執行,但決定下一步行動的方式不同,很多人都沒有把這個剝離清楚,特別是職位從執行者到管理者過渡時候,做事的方式并沒有從做任務過渡到做項目。
我們再來復習一下這三者的概念:
行動:就是可以直接去做的事,決定我們的下一步行動。比如“發Visa Letter 給EP們”。
任務:由多個行動組成,都是自己要解決的事情,比如OC Event制作一個活動的進度計劃。
項目:這是需要多個步驟,并且需要多部門協調的事情。例如周五前出iGCDP所有項目的Timeline匯總。
任務是由多個行動組成的,項目也是一樣。但它們的區別是,任務的行動基本由自己獨立完成,而項目可能需要由多個人共同完成。而且它們關注的重點也不一樣,做一個任務關注的重點是事情本身,而做一個項目關注的重點是與人的溝通協調。這一點很重要!
任務的“下一步行動”
舉例,制作準備某個Event的Timeline,這是一個任務,你問自己:
下一步行動是什么?將Event分成活動設計,物資,贊助,宣傳四部分,看每部分分別需要做什么事?
下一步呢?估算做每件事需要的時間
再下一步呢?設置每件事的timeline
再下一步呢?...
就這樣一直問下去,直到完全搞清楚,然后再返回來一步步執行,這就是所謂的分解任務和以終為始。
項目的“下一步行動”
項目不但由多個行動組成,并且需要多人或者多部門協作,所以如果你是項目的負責人,那你的重點就不是分解任務并執行,而是溝通和協調,讓團隊去做事,自己跟綜進度,把握全局。決定項目的下一步行動是建立框架。
舉例,假如你是Green Power Now的OCP,現在想要提高環保雙語課程的質量。那這絕對是一個項目,于是你在腦袋里就要立刻出現一個框架:
在授課方(EP,OC,Volunteer); 受眾(學生,校方);課程內容等方面都有什么可以改進?
然后在下周Team meeting上和teammate一起討論這些方面如何改進~
最后讓各部分對應的OC再進一步執行。
小結
當我們要做一個“項目”時,我們用“下一步行動”把它拆解為給不同的人的任務。我們接到各自的“任務”,再用“下一步行動”把它拆解為每個行動。開始做事時,就按著行動,一步一步執行!
“下一步行動是什么?“這個問題就像自行車帶齒輪的踏板,我們踏著它驅動整個系統,將大的項目、任務逐漸拆解為具體的、可執行的行動。
當你清晰地知道了每一步要怎么走,你還會拖延嗎?
(本文主要內容節選自——《小強升職記》)
【今日作業(5.16)】
1.課堂練習題:
請任選一個選項,根據寫“下一步行動”的四個秘訣,寫出其“下一步行動”。
2.制作你的“下一步行動”拆解清單
此拆解清單可分為兩個部分:1.項目拆解到任務2.任務拆解到行動
請同樣參照“下一步行動”的四項原則及項目和任務之間的區別,來思考這兩個清單分別該怎么制作。
Tips:1.用A4左右大小的紙制作;2.可重復利用(因為表格制作比較麻煩,如果每天都重畫的話極不方便)
提交方式:拍照,發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