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產生是為了溝通交流、表情達意。音樂也是一種語言,學習音樂就是多掌握一門語言。但同樣是語言,音樂語言又和其他語言有很大的不同。
音樂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直接,音樂是從心靈到心靈的語言,它可以直接影響聽眾的心靈和情緒。看電影時大家的感受比較明顯,恐怖片里,聲音和音樂是最主要的營造氣氛的手段,邊聽邊看,可以讓人毛骨悚然,汗毛倒豎,心跳加速,手腳冰涼,如果關掉聲音只看畫面,這種發自內心的恐怖感覺就會大打折扣。春晚為什么一定要用鑼鼓喧天的音樂,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樣的音樂馬上讓聽眾興奮起來,情緒振奮,熱情洋溢。心理醫生的診室里一定會播放輕柔舒緩的背景音樂,除了要讓人放松身體,放松心靈,祛除戒備以外,還不能太過主題鮮明,情緒突出,以免人們被音樂情緒所左右。
口頭語言,由于不同語種的隔閡,持不同語種的人是不能直接交流的;即使是同一語種,不同方言也是交流和溝通的重大障礙。所以口頭語言之間的交流只能在同語種同方言的范疇內進行,如果沒有翻譯,跨范圍的交流是無效的。就算不需要翻譯的語言交流,還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能理解,就像小學生去大學生教室里聽課一樣,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說什么,雖然老師說的確實是自己的母語。
書面語言,除了語種的隔閡外,同樣牽扯到理解問題,讀者如果不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語言的交流同樣是低效甚至無效的。總是要讀懂了作者的意圖和情緒,而且還要在自己內心重現作者的實際心理感受,讀者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而這種“感同身受”的情感交流和傳達對音樂語言而言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喜悅還是陰沉,是快樂還是恐懼,是緊張還是輕松,聽眾都可以直接從內心、從身體感受得到。緊張而恐怖的音樂讓聽眾毛發倒豎,輕松舒展的音樂讓聽眾舒適自在,不需要翻譯,不需要解釋,不需要理解,一切都是從音樂家的心靈直達聽眾的內心的,音樂家的情緒變動,瞬間引起聽眾的情緒上的同步共鳴。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不能說明子期的音樂欣賞水平高,只能說明子期的聯想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強。伯牙彈琴時,心中想到了巍巍的高山,他的琴聲中當然就有了高山般高大聳立的意象,他的心中自然就有了崇拜景仰的情緒,子期聽到音樂后,一樣為這種崇拜景仰之情所觸動,聯系到高大聳立的音樂意象,子期將之用“巍巍乎如高山也”的語言表達出來,伯牙非常喜悅,以為遇到了知音。其實,伯牙音樂中的高大崇敬,很多人都能夠感受得到,只是轉化成為語言時,可能變成其他意境類似的具體形象,恰恰不是伯牙心中所想和所期待的正確答案而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