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公益組織的迅速竄起,在校大學生假期支教層出不窮。2017年暑假前夕,我同樣也報名了暑期的短期支教。
1.
在我讀小學時候的一位教我的語文老師,從他那,我第一次聽到了支教這個詞語。
我的語文老師是個胖乎乎的年輕大男孩,雖然說他是我的老師,但我依稀可以看到他身上的稚嫩與浮躁,做事毛手毛腳,但當時的我還并不懂得什么叫稚嫩,更不知道什么叫浮躁一詞,這是我現在對他那會兒一個初步的評價,且沒有深度。
我們像往常的一樣去上學,等待上課,而他突然退出了我們的視野,學校說他去四川涼山支教了……小時候讀的是農村小學,校園師資比較匱乏,一位老師同時擔任好幾個角色。
語文老師走了,隔壁班語文老師又替上了,但體育課卻一同被胖老師一起帶走了,兩學期的體育課都被其他老師瓜分了去,為此記恨了胖老師好一陣子。
一年后的開學第一課上,我又遇見了他。支教一年后他的變瘦了,從起初的那個大胖子,皮膚黑了,人也變得老成,干練,穩重……不過沒變的是依舊的好相處,甚至更加的關愛我們。
作為他的學生,我還清楚的記得他和我說過他支教的那些事……
有一次,他將他的手機放在講臺上,因為沒有電源,手機處于黑屏狀態。課間一位同學拿起他的手機問到:“老師,你的鏡子為什么是黑色的呀?”? 因為這個問題,他潸然淚下……?
我感到好奇,我問老師:“老師,你為什么要哭呢?” 后來老師告訴我說,因為那的貧窮,學生沒有見過手機,那位同學看見手機的中有個模糊的黑影子,便以為是鏡子,而我的老師也語塞了。
老師說,第二天在他的講臺上,出現了一面鏡子,鏡子早已不見包裹著它的鏡框,只見光禿禿的鏡片,鏡片邊緣的漆磨損的差不多了,周圍棱角殘缺更是分明。
昨天那位問他問題的同學露著憨厚靦腆的笑容對老師說:“老,老師,你的那個鏡子都黑了,什么都看不見,我把我家的鏡子拿來給你……”
我想象著紅暈在他黝黑臉上暈開的模樣。我想那應該是那位小同學家里唯一的一面鏡子了,那面鏡子,卻也是最明亮的……
從那時候起,我對支教充滿了向往,支教在我的心目中是純粹的,甚至是強大的,它似乎能讓參與者脫胎換骨一般。
2.
各大公益組織暑期支教即將開始,各地區在校大學生蠢蠢欲動,但是我加入的幾個支教QQ群就有上百成員。
每個成員的名片均為地區+學校+姓名,點開群成員刷了一圈,幾乎都是一些知名院校,心里也有許壓力,我想我的學校怕是大家聞所未聞。
筆試、面試、試講、到最后的錄取通知。一個月的時間對于我來說是漫長煎熬的,而我在面試的階段就已經被pass,我沒有勇氣問我的面試官我為什么會被pass掉。
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直到另一個公益組織支教再次招募,我再一次報名了,出乎意料的順利,成功通過了。
我開始加強自己的手繪能力、學習寫作、泡在圖書館里閱讀大量的有關青少年心理書籍、去周圍的培訓班看看老師們是如何給孩子們講課的、如何與孩子們交流、向老師請教如何備課寫教案……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也有些手忙腳亂,好在后來心靜了下來。
我成了即將前往云南支教的一員,好幾個夜晚我為此激動得睡不著覺。暑假支教在即,而就在此時,家里人開始反對我去支教。
爺爺打電話過來說如果我去支教,回來看到的只能是棺材了。爸爸為此成天焦慮頭暈,我的支教旅程就這樣破滅了。報名支教是征求過他們同意之后,我為他們出爾反爾感到憤怒,尤其是爸爸,我知道他是為我好,擔心我,他們見證了我從報名到最后的錄取,見證了我這些時間的認真努力,見證了我幾個月來熬夜備課寫教案……我在他們面前嚎啕大哭,他們仍是無動于衷,最終妥協的只能是我。
3.
雖然遺憾,但也別無他法,我與個別支教成員成了微信好友,他們說會向我分享他們的支教見聞。支教成員各自在路上,我與小范(支教一員,男性)一直保持著聯系,問問他上車了沒?到哪了?閑聊不斷。最終順利抵達支教目的地:云南。
抵達云南的第一晚,我問小范有沒有找到賓館住下,小范同學和我說已經安頓好了,現在在酒吧喝點酒再回去睡覺。當“酒吧”一詞出現在我們的會話框時,我愣了一下,不過并沒深究,因為我并沒有資格用自己的立場觀點來對別人說教。
抵達云南第二晚,我發了很多的微信信息,卻是很長時間的沉默,我開始擔心小范,雖然是男生,可也人生地不熟,而且小范也是剛出校的學生而已。凌晨近三點,小范回信息了,小范向我吐槽,信息內容是這樣的:“今晚開了微信附近的人,好多妹子發信息給我,約我,我挑了兩個看起來不錯的,和她倆見面了。媽的,都是些三十出頭的老女人。好在我機智聰明,在約定地點離遠遠的看了看她們,然后我掉頭就在走了,不然可就吃大虧了”。
看到小范的回信,我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形容那時候的心情。在我心里支教的成員是善良的,正直的,陽光的。不論其他,起碼是志同道合。酒吧喝喝酒并不能作為評判一個人的因素,大老遠跑過來,難道就是為了約炮?
抵達云南第三天:小范和我說已經和支教小伙伴匯合(小范、還有其他兩名女同學)。小范興奮的和我說已經和小伙伴匯合,現在在酒吧喝酒。我惱怒,激憤,自己去酒吧也就算了,還拉著女孩子一起!
我責怪他:“你怎么可以帶女孩子去酒吧?而且你們都是人生地不熟的,萬一出什么事怎么辦?”小范委屈道:“不是我讓她們來的,她們自己要來的,我們之前就約好來這酒吧聚聚的!”
呵呵!原來是這樣,人家小姑娘自己都不在意,我干著急個什么勁?我開始嘲諷自己,感覺像是有一巴掌深深地打在了臉上。列車駛過近千公里,相聚在這酒吧喝喝酒似乎也挺不錯!(至于我為什么會擔心他們的安全問題,他們所在位置是云南省地圖板塊最下端,與多個國家接壤,臨滄與緬甸接壤,版納與老撾接壤,紅河州與越南接壤,國與國的交界,最為混亂。)
抵達支教點:支教期間小范的朋友圈不斷,我在朋友圈照片里時常看到那兩位女性支教隊員,其中一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她那對惹人注目的胸,深深地乳溝若隱若現,身材微胖,總覺得那背心就快兜不住那對而胸彈出來……我又繼而觀摩了下她的臉龐,粉底的厚度都快結成了餅,美瞳、假睫毛、眼線、經過精心打理,發夾固定過后的空氣劉海、樣樣齊全。這個妝容,沒個一個小時,怕是搞不來,且每天如此……
后來便是各種圖片秀風景,秀食物,表心情。再后來,我看到了他們朋友圈的秀恩愛……
4.
我不得不為他們此行的目的打上問號,任何一位支教人員在我眼里都是閃閃發光的,充滿愛的,在信念和責任的基礎上愿意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
不論是短期長期,起碼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不能苛刻的要求他人做某事,不能批判別人對美的追求,但人在一定的地點一定的環境內,在合適的地點做合適的事情,才是文明及素質的基本。
這樣的老師,請你們以后不要再來了!?
“一泡雞屎壞了一缸”話糙理不糙。
曾經有段時間,支教變得很泛濫和缺乏管理,太多的公益組織收到支教學校和教育局的投訴。
我想,身為支教的一員,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是為什么來支教的,支教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來支教的目的只是為了體驗生活,游山玩水,談情說愛,找對象,那么你們選錯組織了,旅行社的大門歡迎你門的到來。
甚至支教會給自身所處城市帶來某種好處與利益,這樣的支教人員是讓人厭惡的,支教志愿者一直是我最為尊敬的一個組織團隊,但就是那些目的不純粹的志愿者,從而變得畸形,變得讓人反感,以至于影響了整個支教團隊……
要么好好待在自己的城市,如果報名支教,那就應該好好的審視自己,在支教地點約束自己行為舉止,服從組織領導管理,支教的目的因該是純粹的,身為支教的一員,并不是多么的偉大,大家都一樣,只是所處的環境不同。不要因為個人目的和想法將支教變得虛偽……
絕大數支教志愿者都是好樣的,支教也并不會因此個別現象而不再做公益支教。 中國有很多的地區處于貧困狀態,師資極度匱乏,也正是有源源不斷的支教人員才得以支撐。
作為被支教的一方,看著遠到而來的支教志愿者,對他們的期望是很高的,支教志愿者更應該加強自身的素養,與被支教的學校溝通交流,讓支教團隊組織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支教公益。
偏遠地區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父母的關心與陪伴。留守兒童幾乎占據了村子的每一戶人家,父母外出務工,孩子們缺少關心,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帶,而爺爺奶奶已經年長,甚至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務農,那些孩子們缺少關心,管理,父母親人的關愛。
小時候的我也是一名留守兒童,時常盼望著家里能出現些新面孔,哪怕是乖乖坐在爺爺身旁,靜靜地瞧著就好,因為太想接觸些新鮮的事物了,聽聽大人們的講話,聽聽陌生人講講村外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即便我是云里霧里,可依舊想聽。
支教也是如此,村里又來了位新的支教老師,從陌生到熟悉。
大家都知道,這個老師仍舊不會待太久,老師們回到自己的城市,有父母、有朋友、有工作事業、在城市里種種娛樂,很快便會淡忘了那離別的傷心,而孩子們不一樣,他們擁有的本來就很少,當互相熟悉了,在他們打開心扉之際,卻也是離別之際,這種傷害一直是持續循環著輪番上演。
老師,請你們以后不要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