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夢——重讀魯迅《吶喊》

談及魯迅,我相信每個經歷過中學時代的人都不會對他感到陌生,不過除了老師要求我閱讀的文章外,我竟沒再讀過魯迅的文章了。說起來或許有些慚愧,不過也不奇怪,都說學生有三怕“文言文、寫作文、周樹人”,可能在“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中學學習中,對魯迅文章的“反感”還留存在心中,所以才一直不情愿翻開。所以偶然鼓起勇氣拿起魯迅,對我而言確實不大容易

但閱讀之后,我承認確實被魯迅的文字所驚艷。對于魯迅,中學時代幼稚的自己曾因為看不懂而對他心存憤憤之情。而現在,雖然不能說是全部的理解,只是差不多可以稱作略知一二,但已經對其思想的深刻產生崇拜和敬佩之情,對我來說也是第二個不容易了。

讀了《吶喊》的自序,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因為里面不僅寫了作者寫書的緣由,也記錄著作者在人生中重要節點的思想過程,魯迅青年時的夢,串成了《吶喊》的自序。

“我在青年時候也曾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已也并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欣歡,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看似是青年人寂寞時心生的感慨,不過確實將回憶寫的很入味,使心中有著點稱作回憶事情的人,有些感同身受。但其實也映射出作者面對時事的一些無奈,年少時的夢,總的來說,是苦的。

后面簡單的說了自己家境的落寞,同時也有世人的冷漠,年少時的經歷對魯迅后來形成批判的性格也有很深的影響,“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在這期間,魯迅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明白了一些事的對錯,“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起來,便漸漸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起了對于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但此時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刻的,從而產生了最開始的夢,“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后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里了。我的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但隨后,就像大家所知道的那樣,魯迅在日本看到畫片上的中國人對于同胞被日本人殘忍殺害的麻木的觀看,使他最初的夢想破碎了,棄醫從文,“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學醫并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中學的時候,大概也就了解到魯迅棄醫從文,后面寫了很多很多批判的書,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棄醫從文之后,魯迅的救國道路也是充滿坎坷的。最初魯迅改變國人精神的辦法是出雜志,就是名為《新生》的雜志了,但,“《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著又逃走了資本,結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創始時候既已背,失敗的時候當然無可告語,而其后卻連這三個人都為各自的運命所驅策,不能在一處縱談將來的好夢了,這就是我們的并未產生的《新生》的結局”。一開始的失敗,也使魯迅感到十分的痛苦,也明白自身的局限,而麻醉自己的靈魂的方法在他心里似乎奏效,“再沒又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這中間的轉折,不親自讀魯迅的文字是不能有所體會的,就像當時接受了新思想而不得志的多數年輕人,自我麻醉是他們走投無路的選擇。

作者對《新青年》創辦者最初的寂寞有著感同身受的體會,自己的困惑也在同金心異的對話中得到了啟發,也是讓我感到蘊含深厚哲理的故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這也說出了在人生關鍵時刻的抉擇問題,一旦一個事的希望非常渺茫,以至于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就是失敗的一件事,這是令很多人嘲笑甚至不在乎的事,去做的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從魯迅的一字一句,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映射出家、國、命運。

最后對于夢想,魯迅做出了選擇——吶喊。“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傳染給也如我那青年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這也是對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理想最好的概括。

如果讓我勸一個人閱讀魯迅,我想我的語言還不夠具有說服力,只好摘錄一段別人的話來表達我的感受: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嘗一嘗人性的酸澀與辛辣,摸一摸屬于人性深處的沸騰與冰涼,長大了,面對自己與人生,就會少一點茫然,多一些執著與操守。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看一看那個社會的浮光掠影,聞一聞那個社會的味道,長大后,面對其實沒有太多變化的社會,就會少一點憤怒,多一些從容與冷靜。

年輕的時候,如果能讀一讀魯迅,分享一點亙古不變的真理與錯誤,跳脫一些時代固有的偏執與激進,長大了,面對這個仍舊喧囂的時代,就會少一點失望,多一些堅持與力量。

如果能借助魯迅看到一點那些終極問題的輪廓,或多或少,哪怕僅僅是驚鴻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第十課 回憶魯迅先生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魯迅先生的《故鄉》,所謂“吃了雞蛋,還要去看看下蛋的雞”,哈哈,今天咱們就...
    田源ty閱讀 2,349評論 1 21
  • 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的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
    溪水旁閱讀 2,818評論 3 30
  • 西部世界附身 一個普通上學的早晨,天昏沉沉,住在老家,奶奶準備的螃蟹只來得及吃一只,稍微洗漱下,畫的眉毛,怎么都畫...
    米娜醬閱讀 145評論 0 0
  • 前些日子跟薛總聊了很多關于成長、面對、挑戰、突破方面的事情,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兩個條件,一前一后的轉換竟然...
    心理咨詢師世林閱讀 212評論 0 0
  • 這個世界上, 有一千一萬朵 紅色郁金香, 低垂著頭, 語氣溫柔堅定, 和生養她們的大地 自在交談。 這個世界上, ...
    小禾小珩媽閱讀 312評論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