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有一天和佛印一起打坐,蘇軾問佛印:你看我是像什么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后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嗎?我看你像一坨牛屎!”。蘇軾把這件事情很得意告訴自己的妹妹——蘇小妹,蘇小妹聽后直搖頭,說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萬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別人也就都是屎。”蘇軾與佛印心中的境界高下立判。
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你對它怎樣做,它就會給你呈現什么樣的結果。
過去我也常常糾結于人際關系的矛盾和沖突,也常常認為那些左右逢源的同事,是那種“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樣的狹隘的認知,讓我的人際關系一直處于低質量的狀態中。認真反思,根源在于自己自卑的心態,總是過度關注別人反應,迎合別人的態度。這樣的心態造就了我觀察到的世界其實是狹隘和偏頗的世界。
其實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初始都是白紙一張,無所謂善與惡,每一個善惡的選擇,一方面塑造了自己,與此同時又塑造了那個自己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于是,那個有生命的世界開始有了自己的靈魂,是善是惡,其實是那個人自我選擇的鏡像而已。相同的,每個人可能一開始并沒有“自信”與“自卑”之分。不斷遇到挫折,不斷遭受來自環境中的否定的時候,心理脆弱的人,便產生了我不如別人的想法。而且隨著這種認知不斷強化,就漸漸變成了自卑的人。
其實同樣的境地,不同的人面對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博士,他在二戰中被投入納粹集中營,歷經九死一生,其父母、兄弟、妻子皆死于集中營。而他憑借堅強的毅力得以生還。弗蘭克博士通過親生經歷殘酷的迫害的感受,在無情的歲月中發現了生存的動力和人生的意義,發展創新了心理學研究領域,是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偉大發明。他有一句名言: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所以一切的重點在于我們做出怎樣的選擇。選擇什么樣的心態來面對我們所處的環境。
心中有佛:懷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懷著一顆慈悲的心,一顆感恩的心,一顆善良的心,一顆誠懇的心,一顆大度之心,一顆包容之心;用這樣的心看世界,看生活,看人生,大概才會看到世界的美好,天空的蔚藍,花鳥的可人,人間的真情。心中有快樂,所見皆快樂;心中有幸福,所見皆幸福。而且會讓我們看到事物的真實面目,好好品嘗生活蘊含的美好。
這個世界本身就不完美,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投身于自己的成長,專注于自己的進步。對于自己的不完美,要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不過多的糾結于別人的看法和觀點,把它當成一面鏡子,時時的照一下自己。
把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當成“佛”來對待,當看到別人行的時候,贊美欣賞;看到別人不行的時候鼓勵支持。相信自己的世界也會發生根本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