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營中,社區運營是比較繁瑣的一類,因為社區運營同時包含了用戶和內容兩個部分。做好社區運營就是做好由用戶——內容——用戶這樣一個閉環,最終實現的是將用戶創造的價值回饋給用戶,從而在社區內形成內容與用戶,用戶與用戶的互動。
內容生產
首先,社區主題確定
如果你運作的是一個綜合性的社區,那么開端也要有一個大概的風格,比如果殼網的特點就是科技、專業的行業知識、達人等。
如果運營的是一個相對垂直的社區,那么主題的作用就格外重要了。比如你做一個旅游的社區,那么是主打攝影?還是路線規劃?還是優惠信息共享?
一個社區主體的確定并不意味著只能圍繞著一個主題打造內容,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隨著社區的成長不斷向外擴散,由點及面。主題是在初期開始運營時的一個著力點,缺少這個點,內容的早期產出將是極為分散的,不能夠聚合使用。
社區規則制定
一個良好運轉的社區一定是有秩序的。
對內容的規則:內容上需要有一定的發文規范文字字數、圖片大小、敏感詞等,什么樣的內容該發,什么樣的內容需要屏蔽,相關規則需要明確。
審核的介入,這里有兩種一是人工審核,二是機器審核。人工審核成本高,效率低,但準確度得以保證。機器審核成本低,效率高(最關鍵),但是難免有疏漏,更有不少人利用漏洞繞過機器審核。所以,通常人工審核與機器審核都需要。
對用戶的規則:對用戶的激勵機制與懲戒機制的制定,用戶的激勵機制在形成一定用戶規模后,需要提升用戶活躍度的時候來做,早期可以做一些基礎的激勵搭建比如簽到、點贊、收藏。主要的激勵機制有積分,加V、用戶等級、虛擬貨幣等。
有激勵機制相應的也有懲戒機制,相應的有刪帖、封號、等級降級等。
值得注意的是積分、虛擬貨幣還需要相應的消耗機制,只有積累沒有消耗那等于白做這些規則了。
這些在產品中社區規則要有體現,加強用戶引導特別是激勵機制要讓用戶知道,在這里你能收獲什么。
內容運營
社區的早期運營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自己人的內容產出,慢慢積累一些內容,并且奠定社區風格,引導早期用戶內容產出。另一個是活躍用戶培養,比如使用邀請手段,促進用戶參與話題(主題)討論。再比如專題活動開展,聚合同類用戶。或者配合激勵機制,比如上首頁等手段促進活躍用戶。
當社區用戶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需要進行用戶分層。通常,20%的用戶提供了80%的內容,另外80%的用戶則是內容消費者。我們可以根據一些指標比如發帖數、獲贊數、被收藏數、粉絲數等來獲取站內的高質量產出用戶。這時候運營人員更多的是引導、促進用戶產出,而不是自己產出。
社區成熟期,這時候相應的放權給用戶,形成自運營。比如話題的形成、熱點的推動等。運營需要做的是管理用戶規范內容和聚合內容(置頂或者熱點專題)。
優化生產環節
內容生產環節也是用戶體驗的一部分,從內容形式出發,文字、圖文和視頻以及未來可能的VR、AR都對生產環節有著不同的考量。
最常見的生產環節不佳的例子是微信公眾號后臺,由于微信后臺早期體驗不佳(現在也不咋地)衍生出了許多以公眾號編輯為主要功能的產品,比如135排版、i排版等編輯器。
這部分需要與自家產品特點相吻合,以圖片為主的產品,需要優化的是圖片上傳速度,能承載的最大圖片是多大等。以視頻為主的能夠接受多少視頻格式?什么大小?這些都是需要考慮。
內容呈現
目前內容主要是由人工推薦和算法推薦為主,人工推薦是一種父愛的推薦形式,特點是千人一面,推薦給用戶什么用戶看什么。算法推薦是一種母愛推薦形式,特點是千人千面,基于對用戶喜好的采集,有針對性的進行內容推薦。
兩種推薦方式各有利弊,不少內容產品使用的是人工+算法的推薦方式,簡單來說,主要由PGC生產,內容數量少的時候,人工推薦更適合。而由UGC生產,內容數量多,易出現內容上的馬太效應,更多的內容得不到曝光,這時候,算法推薦更優。
如果采用人工推薦方式,需要運營對產品、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因為你推薦出去的內容將代表了社區的調性、風格。主要形式有置頂、精品推薦、專題分類等。
采用算法推薦,則需要與負責算法的同事來確定相關策略,是原創權重高還是獲贊數權重高?以及獲取用戶行為數據等。
內容消費
這部分主要是通過引導用戶在內容消費環節對于消費內容時的行為,給生產者以反饋。目的是促進用戶間的互動交流。
可以通過以下行為:關注、點贊、收藏、打賞、評論、分享,來促進用戶在消費內容時留下相關行為。這些行為需要與用戶激勵機制相接軌,這些也是激勵用戶活躍的方式。
通過其他環節與用戶行為的配合來促進用戶間的交流也是常用方式,比如在推薦上提高評論數量的權重,則會很好的提升評論的氛圍。
社區運營中的三個環節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需要在不同的時間段來做出合理的選擇。最后我們回到開篇的示意圖,我們能得到下面這張圖。簡單說就是:用戶產出內容——高效的內容呈現——促進用戶活躍。
不同類型的社區,使用的方式方法會有差異,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YWNWA 2017-09-20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