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機緣巧合,重讀了一部舊電影的小說版。電影是十幾年前看的浪漫愛情故事,現在已經成為經典chick flick的《The Notebook》(《戀戀筆記本》這個譯名感覺實在太娘,個人比較喜歡《手札情緣》)。有聲小說版最大的驚喜,是后面附送了小說拍成電影票房大賣以后跟作者Nicholas Sparks做的一個專訪。
Nicholas Sparks這位作家有人戲稱為美國瓊瑤,他在中國的知名度不高,不過履歷發光,人活得也很有意思。他到目前為止出版了18部小說, 不止全部大賣,其中11部被拍成電影,總票房近三億美元。拿田徑獎學金上大學,財經專業榮譽畢業,早期試圖插足出版業和法律界被拒,全職寫作前做過地產評估、醫療用品銷售、甚至餐館侍應。大學開始碼字,頭兩本沒能出版,第三本小說《The Notebook》這個成名作在1995年先被時代華納用一百萬美元首付買下版權再出版,1996年小說爆紅,2004年電影上映大賣。也就是說,成功轉型全職作家時剛好30歲。
《The Notebook》我十幾年前看過一次,忘記有沒有飆淚了,不過印象深刻,因為這個九零年代誕生的故事除了情節浪漫感人,也引發了公眾對老人癡呆癥的關注(香港導演許鞍華1995年拍的《女人四十》涉及類似題材,拿了六個金像獎)。一炮而紅后,Sparks在16年間做到小說出版頻率平均一年一本(而且不是系列),電影上映頻率一年四個月一部,能夠這樣穩定地保質保量,相當不易。
我之所以對這個專訪有興趣,是因為在簡書認識了一些努力把寫作從興趣發展成職業的朋友。自古文人多潦倒,但在現代商業社會能成為像天下霸唱、J.K. Rowling那樣超級IP的也不容易。一旦有了家室,轉型為全職前起碼要確保自己能用筆(或者鍵盤)養家活兒。就算是孤家寡人,有上頓沒下頓地碼字大概也不是大家心中的美好愿景吧。不是說文筆和文學價值不重要,誰不想寫出《紅樓夢》呢?最理想的平衡,當然是名利雙收。例如被人罵滿身銅臭的“爛片王”王晶,其實有很多商業片相當好看,賺到的錢還可以不怕賠本地投資給別人拍藝術片(例如上面提到的許鞍華)。
話有點扯遠了。話說坊間其實不乏介紹寫作技巧的名作家心得。也許Spark的文筆不是最好的,很多人也批評他小說的情節狗血不現實,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他碼字為金的水平。下面獻上我翻譯出來的專訪(根據最后的版權聲明,翻譯這部分應該沒有問題),希望Sparks的心路歷程和轉型發展能給碼字追夢人稍作參考。我在其中用【】里加插了一點備注,沒有聽寫專訪原文請見諒。
問:我們現在和《The Notebook》這本小說的作者做個專訪。Nick,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哪里?里面有多少和您個人或者您認識的人的經歷有關呢?
Nick:《The Notebook》最初靈感來自我太太祖父母的故事。他們可謂歷經風雨,感情非常深厚。我認識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結婚超過六十年了。當時我就覺得這實在是太神奇了,《The Notebook》就是試圖描繪這種歷久彌新的愛情。不過雖然這么說,《The Notebook》始終是一本小說,而不是回憶錄。為了增加和讀者的共通點,我除了保留初衷以外,還是把故事做出了不少改動。
問:《The Notebook》票房大賣,您覺得它成功在哪里,有什么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呢?
Nick:一本小說的成功之處向來很難一字道清。就《The Notebook》來說,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讀者覺得身同感受。我和讀者交流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說他們認識類似兩位主人翁Noah和Allie的人。一旦與這個故事產生共鳴,小說就通過口耳相傳的推薦暢銷起來了。說到底,每一本小說都需要類似的口碑支持才能成功。
從實際角度分析,這書比較短,讀者覺得容易消化。現在我們能花在讀書上的時間越來越少,《The Notebook》成功的主因就在于它夠短,坐下來一兩次就看完了。
【參考數據:《簡愛》字數183K,《50度灰系列》156K到178K;《The Notebook》初稿80K,砍了28K,完稿字數52K】
我覺得讀者也欣賞這本書里面用字干凈,性愛場面也寫得含蓄優雅,跟現在坊間同類型的小說很不一樣。這些種種因素都讓讀者比較放心介紹給別人。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出版社對小說的推廣做得非常好。他們不但宣傳得力,封面又漂亮,銷售人員也推銷得很賣力。除此以外,他們還讓我在五十個州那么大的范圍做了巡回讀者見面會,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這本書。
問:《The Notebook》是一本非常浪漫感人的小說,描述了真愛永恒不滅的力量。您認為這種愛在現實中存在嗎?
Nick:當然了。這種愛不但存在,而且處處可見。不過討論浪漫愛情和討論小孩的學校一樣,大家都覺得自己小孩上的是最好的學校,別人家小孩上的學校都很渣。但是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的話,整個問題就變成一種矛盾。浪漫愛情也是一樣。遇到過的人以為別人沒有經歷過,而真正沒有經歷過的人又盼望有朝一日自己也會碰到。我想《The Notebook》就是道出了這種感覺。
問:《The Notebook》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南部小鎮上。為什么您選擇了這個背景而不是像紐約這些大都會呢?
Nick:我本身就住在一個小鎮上,那里的生活的確和大都會很不一樣。舉個例子吧,昨天晚上我一個朋友受傷了。我沒有帶他去醫院或者急救中心,而是直接把他送到一個醫生家里。醫生先給他處理一下傷口,然后親自開車回診所拿臨時石膏給他上完后再包扎好,還沒有加收錢。小鎮就帶有這種舊時的人情味,生活簡單節奏慢,鄰里互助,諸如此類這些。
問:您書中詳細地描寫了很老和很年輕的角色。像您這么年輕,又怎么能如此生動地表達他們的想法,懂得呢?
Nick:這其實是每個作家的追求目標。我說不清楚創作過程或者自己是怎么寫出來的,或者具體的情節從哪里冒出來,但是無論描寫什么角色,我都遵從幾個基本原則。
首先,我會假設無論男女老少,大多數人都有相似的想法,區別只在于各自看問題的角度。所以我會把自己想象成那個角色,從他們的視角看待問題。然后我也會多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看看人家怎么從類似的角度寫這樣的角色,判斷一下他們寫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壞在什么地方。最后就是我寫得很用心,邊寫邊修,不滿意絕不交貨。
問:書信內容占了《The Notebook》很多的篇幅。這種寫法有什么特別吸引您的地方嗎?
Nick:書信寫法已經被沿用了上千年,我不是第一個這樣寫的,也不算是寫得最好的。如果運用得當和適量,這種寫法是很不錯的表達形式。在一部主要用第三人稱寫的小說里,用第一人稱寫的書信部分就能更深入地展現角色的思想。
其實我本人也很喜歡寫信。不怕大家笑我老土,當年我和我太太就是因為書信傳情墮入愛河的。我們剛開始時是異地戀,相隔幾千里,我就天天給她寫情書。她經常跟我說,這是別人給她做過最浪漫的事。
問:《The Notebook》成名之后,對您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呢?你們的家庭或者價值觀有沒有什么改變?
Nick:書和電影這么成功,我非常高興。現在我可以全職專注于寫作,而且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另外財務狀況變好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除了這些以外,我們的生活方式大都和以前差不多。我還是給小孩的足球隊當教練,每個禮拜天上教堂,跟同一班人去晚餐俱樂部,我太太和其他媽媽一樣去學校當義工,一樣地吃卡夫芝士通心粉。我們的價值觀也沒有改變,和其他家長一樣擔心自己小孩,想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善良自信的人。我們的夫妻感情、和小孩的父母關系、與社區與上帝的聯系,都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問:您參加巡回讀者見面會時聽到這么多讀者受到您作品的影響,有什么感受呢?
Nick:那當然是很棒了。寫作是一種溝通方式,跟讀者交流也一樣,我認為這是當作家最棒的地方。
問:您對那些受啟發的作者有什么建議嗎?
Nick:我的建議有四點。第一,要多讀,而且不能只限于一種類型,什么都要去看看。每一種類型的小說都有優劣之處,例如驚悚小說用來描寫動作場面很好,但是不適合用來寫浪漫情節。愛情小說則恰恰相反。
第二,要盡量熟悉出版業,例如如何運作,怎樣才能出書和推廣、編輯喜歡什么樣的東西等等。在隨便一個書店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懂得寫作的商業層面是很重要的,因為出版到底是一門生意。
第三,要給自己一個清晰而可行的定位。比方說,如果你的目標是要寫能賣出一百萬本的硬皮書,就要去學所謂商業小說的寫法。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出書,就可以隨心寫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一定要寫好。
第四,就是要寫。不寫,就成不了一個作家。
專訪的最后一段,Sparks講了他從小到大的成長故事,包括他是怎么開始寫作的(有興趣可以點進來看看)。
其實他的小說我只看了兩本,一是《The Notebook》,另外就是《The Rescue》。很多人評說他的作品都很煽情(“sappy”),不過沒有兩把刷子,又怎么能在一眾言情小說女作家里面混得風生水起。
也許你會說這種小說沒有營養,不過對于沒辦法寫出《紅樓夢》或者《傲慢與偏見》這種經典的大部分人來說,能夠出版一本能讓人記得住的書,在我看來已經是很厲害的成就。如果可以以此為生,對于一個熱愛文字的人來說,可算是不枉此生。
也許你覺得Sparks的心得不適合你,不過親,我看好努力碼字的你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