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掃墓,我們這里俗稱“掛清”,且老一輩傳下來的風俗是,“掛清”得在清明節也就是4月4日那天前,而清明節當天是不行的。據說好像是因為清明節那天陰間有廟會,老祖宗們都會去趕廟會,所以我們得提前去“拜會”祖先,給他們“送錢”,這樣他們就有足夠的“錢”去趕廟會。
? ? 清明節前的一個周末,家里人都提前約好了,去給爺爺和太太(就是爺爺的媽媽)“掛清”。午飯剛過,兩個姑姑就張羅著買“清明吊”、紙錢等,奶奶張羅著給爺爺做上幾個愛吃的小菜。“清明吊”是專門在清明節祭奠用的東西,用紙剪成波紋花式紙條,中間用繩子束著,看起來跟拉花差不多,用竹桿或樹枝掛著插在墳上,也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掛清”一說。以前,清明吊都是自己用各種顏色的紙動手剪出來的,我記得小時候上學時還剪過,可能算是我們最早學做的一種手工吧。現在基本上沒有人自己動手了,一到清明時節,大街小巷的商家門前都掛著各種各樣的清明吊,顏色多,花式多,真不亞于一件手工藝品。
? ?一切準備工作完結后,我們就出發了,因為路途比較遠,我們駕車而行,滿滿的兩車人。到了陵園門口,我們停好車,開始提著準備好的東西往里走。天氣不錯,山里的景色也不錯,來掛清的人不少,但顯然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氛圍,倒像是結伴來踏青的,一路上有說有笑,拉著家常,回憶著祖先們當年的事,給小輩們講著已故人的事,難得一大家人一起來看看大好春光,哪里來得愁容?
? ?看著太太的墓,我突然想起一事,便問道:“怎么只有太太,沒有太公呢?”大姑說:“說是到臺灣去了吧!”表姐問:“到臺灣去干什么,沒聽說過啊?”小姑說:“當年抓壯丁抓去的!”我問:“怎么不去找找呢?”爸爸說:“那怎么找啊,且不說還在不在世,連叫什么都不知道,我們都沒見過,怕是你爺爺都沒見過,就當他去過好日子去了吧!”瞧見太太的墓碑上只寫著一子一女,難怪,在那個兄弟姐妹眾多的年代,爺爺那一輩只有倆兄妹,大概都是因為太公被當作壯丁抓走了的緣故吧。
? ?爺爺的墓前還沒有墓碑,是因為他墓旁還空著,那是給奶奶預備的地方,打算將來合墓而葬。人年紀大了,好像對死亡這件事就不是那么忌諱了,對于自己的身后事,都是爺爺在世時和奶奶一起商量決定好的,到了日子,晚輩們照著辦就是。給爺爺的墓上掛上清明吊,香蠟都點上,姑姑把幾個小菜擺在墓前,叔叔再倒上一杯酒,爸爸再點上一支煙,然后我們開始燒紙錢。因為人多,按著輩分輪流燒,姑姑們一邊燒一邊喊著讓爺爺來領錢。我們小一輩的跪著燒,嬸嬸說:“你們一邊燒一邊想著心里的愿望,你們爺爺就會保佑你們愿望實現的。”一陣風吹過,紙灰被吹起來,我們都知道那意味著爺爺來領錢了。最后,就是放鞭炮。這整個“掛清”的過程就算是結束了。
? ? 一行人都回到奶奶家,平時一個冷清的獨居老人的家變得異常熱鬧起來。做飯的,聊天的,看電視的,小侄子小侄女們吵吵鬧鬧,整個家都充滿著溫馨的煙火氣。看著墻上掛著的爺爺的照片,我對爺爺說:爺爺,你看,你在的時候,把我們大家都團聚到一起,你不在了,還是能把我們大家團聚到一起。清明節,本就是懷念故人、陪伴親人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