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說人理性跟感性之分。但是《理性動物》這本書卻給了我們一個新穎的觀點,那些看似感性的決策,本質上還是理性的表現。
書中說,人類決策是為其進化目標服務的,因此很多決策是在潛意識之中基于進化痕跡而做出的。而人類的進化目標不是單一的,不同的情況下會喚醒潛意識中的次級自我。
原來大腦中存在的并不是單一的管理系統,而是結合了很多獨立的系統,它們都在運行著不同的子程序來解決不同的問題。人們往往會根據環境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狀態,比方說同一個人在某些時候會渴望趨同而另一些時候卻想標新立異。
就像很多人不容易了解自己一樣,其實我們有很多次級自我,即實際上有很多個真實的“我”,并非只有一個。然后人會想計算機一樣準確的運轉,根據不同的信息輸入進行不同的處理,大腦會根據輸入的信息調用不同的刺激自我進行處理。我們的7位次級自我各自負責一個基本的進化需求,與需求金字塔層級一一對應。
了解了這個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年輕貌美的女性更容易收到男性的喜愛了,因為這是生殖力的提現,年輕貌美有利于后代的繁衍。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既然這些決定都是理性的,因此這些決策都是正確的,或者說最符合當下的情況的呢?個人認為并不盡然,進化的速度是極其緩慢的,工業社會以來很多變化已經超出了原來我們的身體的已有認知。比方說,農業社會很少注重協作,自給自足就好。而現代社會到處都需要協作,需要契約精神,這些以前的基因里是不具備這些因素的,需要后天的環境不斷的影響和強化。比方說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人們要從心理上接受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在身體上根本就沒有理解的基礎,因此從進化的角度上完全認知它,需要一個更漫長的過程了。
那既然選擇是理性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正確,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們的決策呢?我們是否能夠因為他是理性的就不考慮這個決策的正確性,是否能夠遷就現在看來正確就不考慮理性層面的次級自我?
人實在是太復雜的動物,每個行為背后都有深層次的原因,近因與遠因可能會完全不同?!独硇詣游铩愤@本書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思路,讓我們能夠更深程度上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再沉溺自責。但也從另一種角度提醒我們,我們需要對自己有更嚴苛的要求,跳出常見的邏輯怪圈,更清晰的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