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后的下一波思潮是什么?(上篇)

這是我去年在啟動設計創業項目時寫的一篇文章,時值圣誕節。

小一是當時我寫這篇文章時略帶呆萌氣質的筆名。。。

以下為正文:

平安夜的月星環球港人潮涌動。這番異常的熱鬧突然降臨到這個32萬平米的上海最大購物中心。此情此景不禁讓我想到這兩年集中爆發的“互聯網思維”熱潮——無論是“平等、開放、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原教義解讀,還是“專注、極致、口碑、快”的“雷七字”或“互動、連接、網絡”的“趙三點”(擴展為“獨孤九劍”),都被業內外人士爛熟于胸。

這跟眼前的圣誕節景象何其相似:一個跟大部分中國人其實沒啥實質性聯系的節日,卻一定要爆發式地盡情參與一把,因為營銷有了噱頭、消費有了理由。“一起愉快地玩耍”才能與時俱進、普天同慶。

小一我只是來環球港坐地鐵,回家繼續為了思馬光正在孵化的設計創業項目加班加點。“互聯網思維”的熱鬧如這圣誕狂歡般激戰正酣。一年前,我也曾為“互聯網思維”搖旗吶喊、醉生夢死。我們可以參與這番熱鬧,但這番熱鬧并不屬于我們。為什么思馬光孵化的聯合創業項目里會有一個設計類項目?因為我們似乎看到了“互聯網思維”后的下一波思潮即將洶涌而至——“設計思維”。

國際上其實沒有“互聯網思維”這個通用概念,英文有標準翻譯么?反倒是“Design Thinking”早已風行硅谷多年。作為全球商業精英搖籃的頂級商學院近年來都開設了設計課程,如哈佛商學院、沃頓商學院、凱洛格商學院、INSEAD工商管理學院等。斯坦福大學叫板哈佛大學“你們有的,我們都有。你們沒有的,我們也有”,就是因為斯坦福大學在2005年成立了一個面向所有該校注冊學生的“設計學院”(簡稱D. School),探討設計思維與商業戰略的跨界融合。

D. School的發起者便是全球頂級創新咨詢公司IDEO的創始人David

Kelly,他也是將“設計思維”作為通用方法論廣泛應用到商業創新實踐中的教父級人物。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是“設計思維”?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理解什么是“設計”。

我跟一些商界精英談到“設計”時,普遍第一反應“設計是設計師的工作”、“優秀的設計是為了小眾人群的高端消費”。拜托,那是工業革命后,為大規模生產、大規模傳播、大規模消費而存在的“現代設計”給你帶來的認知。早在幾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用來分享獵物的工具一開始只是一塊有尖刃的石頭,它的存在源于人類的功能需求。后來加了個木棒做手柄,因為這樣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又后來變得有特定形狀并趨向于對稱,因為對稱的物體符合最天然的審美,說明人們對工具開始有形式上的追求。從幾千年前的一塊石頭到我們今天看到的斧子,就是一個設計演變的過程,而功能和形式始終是伴隨這個進程中的兩大要素。

設計不同于藝術。藝術家本質上是為自己而創作的,強調形式上的原創和情感上的表達。而設計師本質上是為服務他人而創作的,可能是為了讓生產者更好地生產、可能是為了讓品牌商更好地營銷、可能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好地使用。

設計也不同于工程學。工程學是解決物與物的關系,而設計的終極目的是解決人與物關系。

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現代設計史專家王受之認為“設計是計劃、設計是取舍、設計是解決問題”。

所以設計不是畫個圖,不是單純為了更好用或更好看。設計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并通過調整功能與形式的平衡,滿足更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以平面設計、視覺傳達為代表的2D設計,以建筑設計、空間設計、產品設計為代表的3D設計,以用戶體驗設計、服務設計為代表的4D設計,都屬于設計。

一切人為的創造,都離不開設計。

“設計思維”來源于“設計”,卻又超越了“設計”。“設計”如果作為一門學科,本身就不能簡單地歸為“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所以“設計思維”的定義也不是一家之言。

IDEO的CEO蒂姆·布朗(“設計思維”嫡系傳人,“斯坦福-硅谷”科技創新策源地的締造者之一)在《設計改變一切》中將“設計思維”描述為“推動組織變革、激發創新”的系統方法論,并將之濃縮為可以指導創新實踐的流程(見下圖,來源:網絡)。更具體的描述請見該書開篇折頁的手繪思維導圖。

來源:網絡

青蛙設計創始人、全球工業設計教父哈特穆特·艾斯林格(喬布斯好基友,蘋果“Snow white”設計語言的奠基人)在《一線之間》一書認為“設計驅動的創新戰略可以讓技術人性化,直達人的精神;讓商業根植于歷史又連接更深遠的未來;可以跨越那條將商業和文化割裂的線,幫助杰出的創新戰略脫穎而出。”

蘋果工業設計部門創始人羅伯特·布倫納(還記得錘子手機T1發布會上那個講錘子工業設計理念的逼格視頻么?沒錯,男主角就是他)在《至關重要的設計》一書中認為“設計是至上而下的組織戰略,幫助你的產品成為完美體驗的門戶。”

創新管理權威專家、米蘭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與設計學院教授羅伯托·維甘提在《第三種創新:設計驅動式創新如何締造新的競爭法則》一書將“設計驅動式創新”定義為除“市場驅動式創新(消費者主導)”和“技術驅動式創新”之外的“第三種創新模式”,即“采用顛覆式創新的方式,針對消費者賦予商品的內在意義進行創新”,幫助企業現代商戰中構建獨特的競爭優勢。

(篇幅有限,小一我在此無法將“文獻綜述”進行到底并展開解釋“設計思維”具體的作用機理,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讀一下以上提到的幾本暢銷書)

“設計思維”雖然沒有嚴格定論,但我認為可以提煉出5個關鍵詞:設計驅動、以人為本、創新、戰略,以及可視化。“設計思維”體系中“設計”所扮演了一個關鍵角色:連接人文、科技、商業的網絡節點(見下圖,來源:網絡)。

來源:網絡

對應于“設計”、“商業”、“藝術”、“工程學”的簡單解讀,我認為“設計思維”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連接人類左腦和右腦的思維方法”。如果說“互聯網思維”逐步解決了“人與人的連接”、“物與物的連接”、“人與物的連接”、“人與信息的連接”,那么“設計思維”是要解決“人腦內部的真正連接”,改造組織模式、變革管理制度,幫助企業實現創新戰略(見下圖,來源:網絡)。

來源:網絡

人的左腦支持了商業、科技等基于理性、邏輯的思維能力;人的右腦支持了藝術、情感等基于感性、直覺的思維能力。電影《超體》從科幻片的角度預示了人腦連接一切后的奇葩威力。“設計思維”作為“連接人的左右腦”的思維方法融合了感性與理性、直覺與邏輯,為我們在驚恐地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時打開了另一扇智慧之門。

正如浙江大學國際設計學院應放天教授說的那樣,“企業家和設計師擁有一個共同的靈魂——創新精神”。

“設計思維”并不只屬于設計師,而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具備戰略思維和工匠精神的創新者。

在《“互聯網思維”后的下一波思潮是什么?(下篇)》中,我將從國家戰略風口、設計生態痛點、品牌創新抓手、消費升級趨勢這四大層面和大家分享為什么我們判斷中國“互聯網思維”大熱后的下一波思潮將可能是“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