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姐
“老媽,快點,來打牌了!”剛剛洗漱完畢,小兒子就大聲的催我打牌了。(游戲很簡單,主要是玩湊十,以此來培養孩子的數感,想跟孩子玩這個游戲的可以給我留言)
在每一盤牌局的最后,會有剩余的無法湊成“十”的牌,剩牌最多的那個人要將牌的點數相加。
每當這時候,大兒子總是能很快的計算出來,我則會順勢夸他:“算得好快啊!簡直就是數學天才!”
兒子邊洗牌,邊低聲說:“可惜我不是數學王子,我只是我們班的中等生!”
玩耍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到睡覺的時間了,游戲也結束了。
等孩子們都入睡后,我回到自己的房間,坐在床上,斜靠在床頭,順手拿起床頭柜上的一本書,隨意的翻看著,但大兒子的“我是中等生”這句話,一直縈繞耳畔。
在兒子的班里,有52個同學,兒子的確屬于不太會引起老師注意的中等生。學習算不上拔尖,很遵守紀律,也沒有什么明顯的特長,從這些來看,兒子對自己的定位還是相當準確的。
但是,但凡是人,都會或多或少有一顆爭強好勝的心。從兒子的話里,我也聽出了有對成為“優等生”的渴望。
我想起一句格言,是這樣說的“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在路邊鼓掌。”
其實,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大多數的人都會幻想著“如果我就是那個路過的英雄,該多好啊!”
所以,我很能理解孩子話里的點點落寞。
一個班50多人,我滿打滿算,如果前10人屬于優等生,那么其余的40多個孩子,大多數都不可避免的成為“中等生”,都會成為那些“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這是個概率問題,一個班里,有人拿“第一”,就必然有人在最后。
試問:如果孩子考了最后一名,你就不愛他了嗎?當然,這是個偽命題,因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不管孩子是“優等生”、“中等生”亦或是“差生”,我們都會始終如一的愛他們,至死不渝。
再重新回到我們家的“中等生”上來。兒子已經九歲了,才剛剛過完九歲生日。從小到大,他都很少讓我操心。
在學校里,他能團結同學,尊敬老師,不爭不搶,不管在哪里,都能和同學愉快的玩耍,且待人友善。
有時候他會跟我說起某個同學的缺點,我會馬上要求他說出這個同學的三個優點。這樣做的目的是,我只希望兒子能多看到別人的長處,少盯著別人的短處。
在校外,兒子也是愛心滿滿,禮讓弱小。在公交車上,他都會給老人或抱小孩的讓座。每次在路上遇見乞討的人,他也都忍不住的要給予幫助(雖然只是給予微不足道的一兩塊錢,而且還是跟父母拿的)。
但他在給予乞討者幫助時,臉上那篤定的神情,讓我心生歡喜,同時也讓我慚愧。
慚愧,是因為,在經歷了復雜社會的洗禮后,我已經開始拒絕虛偽的祈求,面對或真或假的乞討者,大多時候我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然而,在孩子身上,卻有著最純粹的善良,有著最不求回報的給予,有著我們成人自覺形穢的純真。
所以,中等生,又何妨?
作為中等生,并沒有妨礙兒子擁有善良的心。
作為中等生,也沒有妨礙兒子擁有堅強的意志。
作為中等生,更沒有妨礙兒子用明亮的眼睛欣賞世間的美好。
在我看來,孩子能健康,快樂,善良,這就夠了。
只要健康,只要快樂,只要還有夢想,做一個善良的“中等生”又有什么關系?
我們不得不承認,平凡的我們,作為父母,絕大多數人,都會毫無例外的只能培養出平凡的孩子。
不管當父母后你有多么渴望孩子成龍成鳳,大多數人都必須接受這個事實: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最終都只能是平凡的人。
我的兒子是中等生,我只想長大后的他,仍然可以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擁有健康的體魄,過著快樂的生活,做個熱心的人,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