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記憶--品讀洛陽城

老城夜景

1、童年

鼓樓

有人說,老城,是千年帝都洛陽的魂。

而我有幸,生活于此。

我自小在老城長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記憶中并不寬闊,但一直熱熱鬧鬧,吃的喝的用的啥都有。

吹糖人兒的,捏面人兒的,租小人書的,賣糖葫蘆的,賣油茶的,豆腐湯,丸子湯,不翻湯,牛肉湯,羊肉湯,賣菜的,賣水果的,倒鋁鍋的,理發店,膏藥店,雜貨店,眼鏡店,點心店,真是要啥有啥。

童年記憶中,每天下午四點過后,環衛工人拉著收垃圾的四輪車,搖著鈴,慢悠悠的走過街道。每家門口都有一個小孩或者老人端著垃圾桶,等著垃圾車從自家門前經過。

倒完垃圾后,過一小會兒就會有個大娘推著手推車,車上有一個碩大的茶壺,外面還包著白色的棉被,她拉長的吆喝聲和別人都不一樣,頗有韻味。賣油茶喲!五香的果子油茶喲!

我最愛喝她做的油茶,一打開壺嘴的蓋子,油茶從細細的壺嘴里淌出。炒面的香和黑芝麻的醇,配上五香花生碎,還有新鮮焦脆的炸果子,一點不帶油瓤氣,一嘗就知道是剛剛炸出來的,寒冷的冬日,一碗下去,小時候的我想,豬八戒吃了人參果,胃里也就是這般舒服吧。


春天是最好玩的季節。

那時的老城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種滿了樹。最多的是泡桐樹,榆樹槐樹桑樹也不少。我家院里有棵大桐樹,一到春天,淡紫色的桐花遍地都是,一層一層的,掃都來不及。風一吹,就落一大片。桐樹也是先開花,再長葉。因為桐花狀如喇叭,我們都叫它喇叭花。

因為花太多了,我們就把花蒂摘下,放嘴邊直接吸花蜜,真的能吸到,雖然每朵花就那么一點點,有時還吸入花粉被嗆到,依然樂此不疲。在那個糖只有過年才吃到的時候,我們也算是吃到了純天然的花蜜。

驚蟄前后,草芽剛發。就跟著大人們去洛河灘挖白蒿,一種野菜。回來洗凈晾干,撒上面粉,先蒸再炒,滿嘴清香。再后來,先后成熟的還有榆錢,槐花。吃過生榆錢,吃過蒸槐花,炒槐花,槐花雞蛋餃子。等到天熱起來的時候,桑椹也就熟了,酸甜可口,直吃的滿口黑牙。

在摘榆錢,摘槐花摘桑椹的日子里,每個半大孩子都練就了一番翻墻爬樹的好身手。

而女孩子在摘桑葉喂蠶寶寶的過程里,也練就一身上樹的好功夫,巾幗不讓須眉。

每天放學后,要么推著鐵環,三五成群的大小胡同亂跑。慢慢的我們發現,原來老城好多的街道,小巷,胡同交錯相通,不管那條路,最后都能繞回家,很少有死胡同。

我們就這樣,每天繞著老城根兒瘋跑,探險,奇遇。今天發現一個防空洞,明天發現一條沒走過的小路,每個孩子腦海中都有自己的一幅探險地圖。

放暑假了,除了大人反復交代不能下水。簡直玩的不要太嗨!

我們走到南關菜園里挖麻子菜,學名叫馬齒莧。摘回家一大堆給媽媽,用來攤菜餅。我們摘的雖然很多,但大部分都很老,不能吃了,媽媽要花上一點時間擇好嫩葉,洗凈,攤餅。老實說,我并不覺得菜餅的味道有多么好吃,但是因為是自己走了好遠的路,花了一整天挖的,覺得自己特別能干,也就覺得味道格外香。

我們在田間走累了,渴了喝井水。或者在河灘邊挖茅草根吃,真甜啊。矯情的我還嫌草根這名兒不好聽,非說我吃的是牛奶草。

茅草根

有時我們迷路了,實在走累了,大點的孩子會找到農家的玉米地里掰2個玉米棒子,挖個土坑,找點樹葉,點著火,把玉米扔進去烤。一群泥猴蹲著吃烤的黑糊卻半生不熟的玉米,一臉興奮和滿足。

有時也會去地里順人家兩根黃瓜,大人們對孩子也是足夠寬容,被發現了,也就是大聲吆喝兩聲,卻并不追趕。還會補上一句:前面有機井,洗了再吃!

我們在前面跑的呼呼生風,莫名刺激與興奮。聽到那句囑咐,老老實實的停下來,跟人家說謝謝。

不曾在田野里肆意的奔跑,嬉鬧,撒歡兒,使壞的童年都不是真正的童年。

4歲的兒子只能看著動畫片里的彼得兔,一次次冒險,穿過田野,終于偷到麥格先生花園里的蘿卜,興奮的咯咯大笑。看著小人興奮的模樣,我一時竟不知到底誰的童年會更幸福?


2、成長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老城的孩子長到七八歲時,父母就會隆重帶著出門參加親朋好友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尤其是大家庭中的長子,長女。小一點的孩子可以不去,但老大必須得去。父母說,你是老大,這些事都得經經見見。

老洛陽人對于禮數格外看重,那些年的日子雖然清貧,但對于婚姻的祝福,新生命的慶祝和亡者的尊重,儀式禮數都是格外周到的。

經歷過數場紅白喜事,孩子們自然而然的對生命有了敬畏,對生活開始有了思索。

年復一年,有天父親有急事,不能去幫著料理人家的喜事,兒子說:我去。禮式我心里都有數,知道啥該辦,啥不該辦。

恍惚間那個半大小子就長成了擋門立戶的男子漢。

母親忙碌一天突然想起,幾日后上墳還缺好幾樣東西,女兒淺笑著說:我放學回來路過東大街就買了,省的你再跑一趟了。

當日的假小子早已長成善解人意的好姑娘。家里親戚聚會,不動聲色間,已將眾人口味喜好記錄于心,想著下次輪到自己家宴請時,可要和媽媽一起商量好菜式。將一家老小,親戚眾人照顧妥貼。

兒時一起翻墻爬樹的小伙伴,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很少說教,父母也不大懂得講道理。反而給了我們自由成長的空間。

我們和父母那代相比,我們太擅長也太急切想和孩子講道理了,可偏偏忘記了,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潛移默化的教育。

老城的角落里到處散落著古跡,孔子問禮碑,四眼井,文峰塔,山陜會館,我們上中學時后院臨街,就是老城隍廟,那時很斑駁破舊,彩繪顏料早已脫落,可那梁上龍的眼睛和鱗片卻栩栩如生,每條龍的姿態和眼神都不同,每次我們都要盯著看好久。

年幼時臺灣電視劇巜昨夜星辰》火了一把,很多人知道了寇家大院,因為劇中男主角寇世勛祖籍就是洛陽寇家。


離開



我們漸漸長大,開始向往外面更大的世界,讀書,工作,一個個陸續走出了洛陽。天南海北,甚至是大洋彼岸。

離開家,才更想家。有一個靦腆的姑娘,在遙遠的南方,人生中第一次尾隨一個男生兩條街道,紅著臉鼓足勇氣問那男生:“可不可以告訴我,你這油旋哪里買的?”

還有一個男孩,思鄉情切,幾經琢磨,硬是在戰斗民族的廚房里,鼓搗出了一鍋胡辣湯。從此一戰成名,被同鄉敬為大神。

多年前,有個對魔都愛恨交加的女孩,吐槽魔都的不好,恨恨的說:"這里的涼皮居然放香菜!放香菜!

同樣這個女孩,后來在魔都找到一家豫菜館,終于吃到了洛陽鹵面,那激動的語無倫次的口氣,讓我以為是10個鉑金包從天而降砸到了她。

每年過年回家,漂泊在外的寶寶心里苦啊!回來的晚,走的早,好多湯館都木開門啊。


回歸

老城西大街

不經意中,洛陽的風土人情就這樣注入了我們的血脈,潛移默化中鑄就了我們的品格。

經歷過千年歷史的積淀,老洛陽的飲食也同這座城般,不急不徐,靜靜的綻放著力量。

我一直覺得,洛陽的湯透露著一種生活哲學。

豆腐,青菜,姜,最普通不過的食材。煎黃的豆腐塊和白豆腐,配以姜末和簡單的調料就能做出醇香可口的豆腐湯。

在清貧寒冷的歲月,能滋養全家老小的胃。即使只有青菜豆腐,照樣把日子過的熱氣騰騰,毫無頹敗之色。

洛陽豆腐湯

洛陽的不翻湯中的不翻兒是綠豆面糊做的,丸子湯是豆面炸的,所有的食材都再普通不過,隨手可得。做法也并不過份講究,簡單易學,家常中不乏精致。一個蘿卜也能做出花兒,比如牡丹燕菜。既可登堂入室,也可日常隨意。

牡丹燕菜

既不像上海螺獅殼里做道場那樣的刻意,也不似廣東人口味的喜愛獵奇和數不盡的花樣。

洛陽城,閱盡了繁華和滄桑。她平和的,不動聲色的,一點點把瑣碎庸常的日子發掘出生命力和美。

無論環境的好壞,都努力讓生活過的豐盛和美好。如同老城西大街的變遷,物質略微好轉時,整條街便成為書畫,藝術品聚集之地,充溢著墨香和書香。時代環境一平和,人們自然知道什么是極好的。

就如同中國式智慧,外圓內方,心中自有力量。

這就是洛陽,她守護著我們的童年,包容著我們躁動莽撞的青春少年,如今漫步在西大街的青石板路上,品讀著她的過往,竟有種時光交錯的恍惚和驚喜。我們曾習以為常的,不在意的,忽視的地方,竟蘊藏著如此的美好,智慧和力量!

突然之間理解了,為何人一定要認祖歸宗,溯本求源。只因為,生養我們的地方,底蘊豐厚,她始終會滋養我們的身心,給予我們力量。

推開城門那一瞬間,我以為我不會有感動和驚喜,可春光正好,炊煙裊裊,老人在笑,孩子在鬧。

人間煙火,不勝溫暖!

有溫熱的淚滑過臉龐。

世界很大,

我們,總要回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人一世界 一花一如來 心是菩提樹 一起入夢來
    素箋晴語閱讀 259評論 0 0
  • 此刻很疲倦,和好友有一搭沒一搭地發著語音消息。 感情之路,走得真不順暢。 將我最隱私的真實一面展現在我最喜歡的人面...
    君曉墨閱讀 195評論 0 0
  • 我們可以生成一個包含多個標簽的JSX元素: 通過以下代理來引用: 會輸出以下結果: 我們可以將上述邏輯封閉成一個組...
    中年小鋼炮閱讀 309評論 0 0
  • 玉溪市傍晚夜景
    FiftytwoHzwhale閱讀 53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