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關注許多關于寫作的故事和心態,印象深刻的多是講訴如何開始,喜歡文字的人多數都有成為作家的理想,但同時因為這份熱愛,反倒對自己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和苛責。
在開始去寫之前總有萬重山一般的心理需要去建設,只因深知高山有多高,遠方有多遠,而猶豫著懷疑著自己能否翻越高山走到遠方,一份過高的期望甚至讓我們感覺一條小溪流猶如滔滔江水沖擊著自己。
最近閱讀了一些著名作家們的自述碰巧又看了些心理學上的東西,最多的闡述莫過于執行大于一切。
邊做邊思考下一部好過于一開始就必須有一份完美的藍圖才開始建設。這個世界是不存在計劃出來的完美藍圖的,一切都是在執行中一邊做一邊完善得來的。
所謂的做好準備,在起跑線做各種起跑姿勢實質是離終點沒有半點進步,就算是爬著向前,姿態丑點至少在縮短與終點的距離。而不是陷入”虛假希望綜合征“中幻想已經到達終點而感覺良好。
想要寫好的文章,那就去寫,去寫出心中所想的每一個字,要么寫,要么滾。不要再說等我看了多少書再說,不要再說等我上過什么專業課再開始,更不要說其實已經有很多好的寫作點子只是無法很好的表達出來,讓這些想法統統見鬼去。
肚子里沒有足夠的墨水,那!又!怎!樣!我可以邊寫邊往肚子里倒墨水,誰知道如果不用,這些墨水會不會風干變質。
沒有精湛的寫作技巧,那!又!怎!樣!秉著對寫作的敬意與熱愛,今天寫的不行,好!我明天繼續寫,明天我寫的還不好,我還繼續寫,大后天還寫得不好,我就寫寫寫,一直寫下去!
相信1萬小時定律,不怕你是天才,就怕你不盡人事。
想想斯蒂芬金這樣的天才,那股子對寫作的狂熱,輸的可不只是技巧,他在《寫作這回事》中描寫了他寫作的這一生,他從10歲開始寫作,有什么寫什么,即使是在洗衣店,甚至于車禍后對于寫作這份信念與深沉注定是不朽的。(與他相比真不好意思說自己努力過)。他告訴我們寫是可以練出來的,日復一日。
當然人各有千秋,寫出來的東西肯定各有說詞,最壞不過被調侃,被吐槽,被毒舌,那!又!怎!樣!該寫寫該發發,寫是因為自己爽,不解釋。對于那些滿滿的惡意——只道是”管你屁事。“
而每一個善意的評論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都是讀完我們文字的人能與自己產生共鳴和交流的人,有支持者,有同伴并且不乏有許多前輩中肯的建議,都是難得的墨水。
我寫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