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路上,聽著專欄,發著呆,大腦開了下腦洞,突然理解了一個道理: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其實并不是專業技術技能的差異,而是思考模式的差異。
我們每個個體精力是有限的,因此總有很多新的技能,專業知識會錯過,所以所謂的跟隨世界,頂多就是追隨世界,但前進的具象世界會越追越遠。因此,隨著歲月的逝去,我們盡可能去習得那些可以不變的,可適用更多場景的能力。
隨著歲月的磨合,就會發現,越抽象的知識,越有價值,因為越抽象,使用的范圍就越廣。
在具象的世界里,很多認為的專業能力,會跟具體的某件事情,某個環節,某個職業關聯在一起。這樣的能力,他的適用場景是有非常清晰的邊界的,例如程序員就只能在軟件開發行業工作,例如,炒菜師傅就只能做飯。
然而在抽象的世界里,就會減少對具象世界的依賴,形成更加通用的認知模型,這便是一個人思維模式的形成。
做飯習得了火候的駕馭能力,在抽象世界里,形成火候的邏輯思維,在看其他事情,就會主動發展其火候的價值,開車的火候,寫文章的火候...
面對變化頻繁的具象世界,我們要適應,那么就必須要馬不停蹄的跟隨,勤奮的補償自己拉下的技能,但走久了,就會出現麻木,甚至會忽視了當初出發的意圖。
不停的執行,卻沒曾思考為何執行,不停的行走,卻忽略了為何出發。選擇,被選擇,都不知道為何價值就開始決策,彎路重重,顧慮重重。
而一旦追問思考,上升到那相對不變,通用的抽象世界,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大道至簡,事物可有不同,能力可以異樣,但規律,規則,卻千般一律。不過都是為了效率,不過都是為了求知,不過都是為了求存。
因此,了解這層規律,邏輯,自己的思維模式也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在抽象世界中,更容易避免受具體事物的影響,形成實效性更強的價值體系。
即思維決策體系,不懂的就是不懂,去搞懂就行了,沒必要看不起。著急并不能提升效率,思辨永遠比撕逼好。思考不清楚,邏輯不清晰,在努力都是瞎操心的勤奮。連接,可以讓自己獲得多場景的表現能力,因此既要會做還要會說,這樣才有機會把會做的在多場景中表現的更好。
全局總比局部重要,因此在行動之前,先盡量看清楚全景,再行動,也就是選擇比勤奮重要的原因。
在抽象的世界中看具象的世界,這種感覺如同坐在飛機上看下面忙碌前進的自己,行進的自己忙忙碌碌,其實高空中的自己卻為自己捏一把汗,媽呀,這早就跑偏了。
是的,其實人和人最大的差異就是思維模式的差異,并不單純是具象世界中那專業技能的差異,本源還在抽象世界,那個自我清醒,形成各自思維模型的抽象世界中的差異,知道自己不知道,也知道自己如何去知道是一種模型,還有一種就是認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己不需要知道,也是一種模型,同一片天,兩個世界,各自走好。
之前思考過一句話:
這個世界不是大家的世界,是每個人認為的那個世界,是不同的思維模型理解的那個世界,每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獨特世界。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