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不能代表能力。
大學宿舍里有一個女生,家里條件還不錯,又是家中長女,雖然還有個弟弟,但還是被寵的不像話。總的來說就是高分低能,丟三落四,各種撒嬌,路癡,每天把自己懶掛在嘴邊,最常說的是“我不會,你幫幫我吧”,脾氣暴躁,變臉比翻書還快,前一秒笑下一秒哭再下一秒又開始撒嬌,不過成績倒是很好。
一米七幾的大個子,雖說比較瘦,就算不是女漢子吧怎么看也不像是萌妹子,剛來學時可能因為還比較生有所顧忌,說話還比較正常,后來一張嘴就是各種撒嬌。聽的我們很無奈,不理她吧就一遍一遍的重復非要聽到你的回答才肯罷休。
每天晚上和男朋友打電話,各種撒嬌,一聽說話的語氣就知道是在跟爸爸還是男朋友聊天。感受最深的就是她戲劇性的情緒變化,撒嬌-哭、鬧-撒嬌。起初大家還面面相覷悄悄互相問問怎么了,后來完全習慣,她哭她的,我們說我們的。不是我們冷血,她真的太頻繁,而且完全不需要我們干預,一會就會恢復正常然后插兩句我們的談話。后來見她發了幾次脾氣,爆粗口摔東西什么的,我們也能完全屏蔽了。不過還好都是和別人,沒有和宿舍里的人吵過。
總是跟我說一些我無法回答又很無奈的話,“姐,我XX(又)找不到了怎么辦”,你東西交給我了嗎找不到是我給藏起來了嗎給我說它就自己出來了嗎?找不到默默的找就好了嘛一直跟我說,我說點什么好呢。無話可說不回答她就一遍一遍的說,我也是很無奈啊。
今天早上做計算機作業,老師有詳細的步驟,也不看也不按老師的做,就說“我不會啊”、”XX在哪我怎么找不到啊”。聽的我真是心好累。記得從小我都不敢在我爸面前說我不會,說一下就會收到我爸一個無敵大白眼和一頓罵,”試了嗎做了嗎就說不會!”很想教育她又怕她火,我自己也不太會正看老師的步驟做著呢一直被問我就一肚子火,拜托我們是一起上的課看的是同一個步驟我沒有比你多學啊。耐著性子把我會的教給她,結果還是不知道哪一步錯了下課了她作業還沒做好,竟然哭了。安慰了幾句可能她也沒聽進,拿著手機應該是在給男朋友說,然后突然站起來氣沖沖的走了,留下她的小伙伴一臉無奈。路上和她的小伙伴商討了一路,這個長不大的孩子,以后工作了怎么辦。誰會要一個咋咋呼呼、只會說我不會做的人呢?
回來看她發了會火之后又去做作業,一直問XX在哪、XX怎么回事啊,我聽不下去就跑去她的床上,當時她不知道怎么拖動的圖片之前做的都沒有了,我也不太懂幫她找了一下發現找不回來了以為是她拖動圖片的哪一步錯了就像教她,結果她一直哭號“找不到了怎么辦啊”,給她說也不聽,我就怒了,回去做自己的事讓她在那哭吧。有問題就要像辦法解決,哭有什么用,找不到哭一頓它就出來了?有哭的時間還不如學學怎么做,再做一遍也做好了。后來又崩潰了,在那發火說“我最討厭的就是這,我明明花時間了為什么還是做不好!”就這個樣子你花再多時間也做不好。老師講沒有學會,別人講也不聽,一直沉浸在過去的失敗中怎么會成功?
最近她好像也意識到了自己有一些問題,她說她每次發完火之后就會覺得自己不該那樣,但是下次還是會控制不住,自己也很想改但就是改不掉。我覺得,只要自己真心想改,沒有什么是改不掉的。作為一個成年人,最起碼要能掌控自己的情緒。
我們這一代在上大學前惟一被要求做的事就是學習,我相信不少人的家長都說過“能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事不用你操心”,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很多人連起碼的自理能力都沒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打理不好,憑什么讓人相信能能做好這份工作?
雖然過去十幾年都是只要成績,但以后幾十年要的都是能力。應試教育下的中國學生都很擅長考試,但是分數不能代表能力。當然會考試也可以說是一種能力,但是這一能力除了在學校能發揮作用好像就沒別的了。未來還有很多事需要其他能力,愿我們會的不只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