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么世道?我天天辛辛苦苦上班,勉強剛養活自己,人家一個網絡寫手,憑什么年收入幾千萬?”
過了梅林關,我就聽到一個男孩憤憤不平地發牢騷。
今天有條消息刷屏了,36歲的網絡作家唐家三少靠寫網文年收入過億。
其中我的老鄉信陽羅山籍作家柳下揮排名第九。看完這條消息,我沉思了。中規中矩的大學生們自詡天之驕子,其實壓根比不上一個寫文的。
他覺得自己也在辛勤工作,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定能過上想要的生活,然而,事實是我們工作幾年后依然上下班擠公交車,周末不舍得買一條魚打牙祭,由于支付完衣食住行所需的種種費用,我們口袋里所剩無幾,更別提其他。
出于好奇心,我查了他的資料。柳下揮,河南焦作大學人文學院05級學生,85后一枚,問度娘,度娘顯示:
柳下揮,善于塑造人物,筆下人物各有特色,很有個性和親和力。善于描寫展現人物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和衣著服飾等外在形態,也能呈現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內在活動,還能完整展現人物與環境互為作用的關系,從而塑造出豐滿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尤其善于塑造女性人物,其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各有靈性,令人過目不忘。行文流暢富有張力,能很好的抓住讀者的興趣與興奮點,情節緊湊懸念迭出,少有的極品都市文。
相比于柳下揮,我們每件事都好好去做,我們那么聽話那么拼卻依然沒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他,柳下揮,只不過是個一個作文寫得好的大專生,年收入上千萬的憑什么是他卻不是我?
這我想起跳孔雀舞的楊麗萍,楊麗萍沒受過什么正規的教育,她沒學過芭蕾,也沒學過霹靂,但她從小到大都在舞臺上如魚得水,備受矚目。而跟她一起跳舞的姑娘們,卻因沒有自己的風格而前途暗淡。
其實,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不夠專注。這是個最壞的同時也是最好的時代。這個時代更需要在某個領域里優秀到極致的人才。為什么大學里每個領域的分支都越來越細化,碩士、博士或博士后的分工是有差距的。你越專業,就越值錢。
專注于自己的特長,并做到最好就行了。其他的行業已經有人做了,缺你一個為所謂。比如你的文章寫得好,你講故事講得好,你唱歌唱的好,你蔥油餅烙得好,你都能算得上在你那個領域里出類拔萃的人物。
大導演李安大學畢業之后有6年沒有找到工作,某一天他對老婆說他要去當電腦打字員掙錢養家,老婆說:李安,打字員千千萬萬,不缺你李安一個,導演界需要你,你專心做你想做的吧。
假若沒有李安老婆的獨具慧眼,想必就不會有李安的功成名就吧。
讓人捧腹的是,我們的學校棒殺偏科,鼓勵所有科目齊頭并進。齊頭并進的結果導致我們的孩子總是注意自己的缺點,而非有優點。我們的孩子貌似樣樣好,實則樣樣普通,沒有特長沒有興趣。
讀書時我發現,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很受歡迎,偏科的學生默默無聞不受關注,多年后情況恰恰相反。人的精力事有限的,只有專注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到極致,才是真正的贏家。
其實,讓自己更好的唯一方法就是揚長避短,讓他人發現你的優勢。
比如說我,特別路癡,也我不怎么認識路,方向感超級差,連地都掃不干凈,不會打牌,不會函數,然而我依然過得不錯,因為我只關心自己的強項。我把時間都花在專注自己的強項上,我就不那么煩惱了。生活上的事,馬馬虎虎就行。
生活中,很多人容易陷入細節中難以自拔,結果滿眼不順,滿嘴抱怨,每一個可有可無的細節都是一場測驗,糾結太多,必定得不償失。每一次抱怨都意味著精力消解。為什么天才和白癡這兩種走向兩極分化的人最容易出成績,因為他們把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他們心中最重要的那件事上。而且他們高度專注,心無旁騖。
只做一件事,做到最好你就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