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家以前也是住在村子里的,村前有一條河,每年汛期,河里的水總會漲上來把三姑的家洗劫一遍。
后來三姑家全搬到鎮上的政府大院里面去了,三姑父在那里工作。
三姑父是個退伍軍人,找了點關系,回鄉就被安排了工作。雖然官不大,但多少有些權利,在親戚中,也算是“有錢”人了。
奶奶常讓我去他們家玩,肯定也是瞅著能撈上點好吃的,好玩的。
可我每次去都放不開,我總坐在那里半天不動,他們家里的東西我幾乎什么都不敢碰,生怕弄壞了到時賠不起。
三姑手藝很好,每次都能煮上一頓豐盛的飯菜,在那個吃肉都稀罕的年代,我看著都流口水。
但每次叫我吃的時候我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多吃,怕他們投來鄙夷的目光,嘲笑我的餓鬼相。
每次政府的救災物資到了,三姑父也總會挑選一些我們家人需要的東西送過來。爺爺奶奶每次都是眉開眼笑的看著他們的能耐姑爺。
大姑是住在深山里面的,在我記事的時候他們家還是住的土房子,深山里面的人沒有什么經濟來源,平時就靠養牲畜換點錢。
大姑父也是當過兵回來的,不知什么原因沒有分配到工作。
每年放寒暑假大姑和姑父都要來接我們去玩。我也最喜歡去他們家。
大姑會竭盡全力的給你做各種好吃的。不一定是大魚大肉但是讓你吃的開開心心。姑父為人很幽默總愛和我們開玩笑!
在大姑家的日子總是笑聲不斷,過得特別快樂,即使偶爾犯點錯誤也都會被原諒。
山里人田地少,所以每年農忙的時候,大姑和姑父總要到我們家來義務的干上幾天農活。
我們家人口多,地也多。有了他們的幫忙我們的農忙也變得輕松多了。
九幾年的時候,三姑父買斷了政府的工作,提前退了。政府補貼了5萬塊,那時五萬元已經能買一棟房子了。
改革開放了以后,大姑和大姑父也從山里面走出來了,進入了打工的大潮中,漸漸也有了一些小積蓄。
這一年小弟讀高三了,三姑父拍著胸脯說,到時候上大學的費用包在我身上了。
八月的太陽火辣辣的,照的人睜不開眼。樹上的知了拼了命的叫喚。
小弟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也到了,打電話給幾個叔伯姑父道喜,并請吃了酒。
飯后,爹媽留下幾個姑父商量學費,三姑父坐在一旁并不言語,三姑在家又做不了主。
心直口快的大姑開了口,不就是學費嗎?我那里剛存了1萬塊的定期,明天給你取出來,先拿去用上,不夠再想辦法……
小弟大學期間讀書非常刻苦,他讀的是藝術類,花費自然多些,后來又陸續在大姑家借了幾次錢。
畢業后,小弟終于憑著自己的一己之力在就讀的一線城市站穩了腳跟,先還了大姑家的錢。
后來一年也有幾十萬的進賬,如今在那里也算有車有房了!
每次回家探親,總會親自開車去把大姑和姑父接過來玩上幾天。
只是三姑一家總叨怨著,小弟有錢了,就看不起他們了,也不和他們親啦。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無論貧富貴賤,都需以真誠待人待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