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幾位朋友推薦《天才槍手》,有人問:是校園青春電影么?
我想了下:是發生在校園,也是青春,但,主題卻不能如此簡單定義。
整部電影圍繞著“考試作弊”的主題,卻拍出了精彩絕倫的大片感,兩小時的時長,始終高潮迭起的情節,絕對是一部大眾意義上“好看”的電影。
可又不僅止于此,電影的結尾轉折,給這部讓人腎上腺持續飆升的故事,劃上了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句點。
出影院后,我跟同行的雪兒說:這樣的結局,是最好的結局。
她說:哪里好?太讓人絕望了。
我答:正是因為這樣,才是最好的。
按照美國夢式的拍攝方法,如此具有天賦的主角,自然是要被特殊機構挖掘,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的,這也是我看電影之前的預想。
可觀至最后我才忽然清醒,所謂“美國夢”,不管包裹地怎樣精彩,很多時候也只是經不起推敲的夢而已。
我第一次接觸作弊,大概是在高中時候。
那是在考場偶遇一位很崇拜的哥哥,所謂“崇拜”,自然是指在中學時期乖乖女對于放蕩不羈的壞男孩的莫名偏愛。
這位哥哥顯然也發現了我,于是,他在開考前十分鐘,悄悄湊過來問我,可否幫他。
電影里女主角小琳最初幫人作弊的原因來自于一瞬間的打抱不平,而我則幼稚得多,僅僅只是想在酷帥男孩那里展示下自己的價值而已。
事實證明,做“槍手”也有天賦高下之分,我的第一次出手遠沒有小琳那么機敏迅捷,反倒是像被幫助的格蕾絲,緊張到手抖。
扔出去的紙團,直接落在了過道中間,后面不遠處,坐著昏昏欲睡的老師。
哥哥恨鐵不成鋼地看了我一眼,只好自己冒險去撿。
好在最終一切順利,老師終究沒有察覺。
此后我再也未曾在考場偶遇考驗我正義感的人,就此安全地度過了高中時期。
后來,我也曾因為錢替人考過英語四級。
事主是一位大學就快畢業的姑娘,長得極其漂亮伶俐。
我從考場出來,就被她和朋友帶去了附近的餐館,那是我第一次吃價值40元的面。
我在飯桌上得知,姑娘早就拿到了高薪的offer,前途光明,只是學校有規定,未過4級不許畢業,所以她只好出錢搞定。
我悶頭吃面,聽著她與好友們談論彼此豐富的人脈,無憂的未來,忽然就失了胃口。
我承認,在那一瞬間我有種混雜著嫉妒的苦澀感。
社會當然有不公平的存在,小琳從一開始就察覺了那所學校的不公平所在,老師鉆營,校長貪心,這一切都讓敏感的她過早地察覺到了所謂“潛規則”的存在。
可這些東西,從來不該是她從學校學到的所有。
之前去參加蔣方舟的新書發表會,會上有位大一新生提問,但卻一直在強調自己的大學生活過得怎樣有意義,室友過得是如何浪費生命。
他的言語間有一種難以克制的優越感,似乎是迫不及待地等待贊美,等待掌聲。
可他大概不太明白,社團,學生會,GPA這些標準模塊,從來都不是大學的全部。
大學里最該學會的,是探索的能力,探索世界,探索人生,探索自己將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也是目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里均缺失的一塊。
依靠自己去領悟么?可往往,能夠及早地感知到這一點的人太少。
因為我們都太忙,忙著考試分數,忙著社會規則,忙著鉆營快速成功之路。
在公司聽到兩位同事惋惜電影的結局,是啊,俊男美女,本來應該是多么浪漫美好的故事。
可少男少女之所以可貴,正是因為其不可逆的特性,明珠一旦惹塵埃,大約永遠都擦不凈了。
太過政治正確么?
我倒不覺得,階層差距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最大的鴻溝也許不僅僅是如何走上巔峰,
更多的是,沒有太多機會,容許你犯錯,就算只是“倒霉”地被連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