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醫療圈有件大事,春雨醫生的創始人張銳先生因心肌梗塞離世,享年44歲。
44歲是一個什么樣的年紀。人到盛年,奮斗了這么多年,積累了一些資本,有過自己的成就,想再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努力實踐一個夢想,實現了那就是成功。實現不了,那可能這輩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做到了XX公司的XX總監。
所以他選擇了創業,因為只有創業才可以足夠努力去實現自我的價值和夢想。
不管怎么說,給人打工和給自己做事終究是兩個概念。
自從李總理在創業大街說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在奔波于找項目找合伙人的腦電波或道路上。有點錢的想進來投點錢獲得比股市、房產等更大的收益,有點地位的也參一腳,搞個**顧問當當,跟一把互聯網的風潮。在大公司做到一定的高級職位的老總們,開始探究自己未竟的夢想,決心去改變一些國家的現狀。
很多人就是這么干起來移動醫療的。
移動醫療說著挺好聽,但背后并非如此。
互聯網圈除了早期的BAT之外,勢頭最猛的是滴滴,拿了BAT,Apple的投資,又有政府給開綠燈。然而滴滴從它出生那天一直提的共享經濟,卻在10.8,9的網約車新政的沖擊下變得不再共享。有人預言它將從一個共享平臺轉型成一個非官方的出租車公司,又沒有官方的安全加持,政策保障。所以滴滴出了強硬的“車費翻倍”“司機收入銳減”等諸如此類的回應,仿佛在告訴政府如果這樣,那么你的百姓會受苦。那么政府會care嗎?
移動醫療走進老百姓的生活里,是從在線掛號開始的,當有一天我們去醫院看病不再需要凌晨起來去排隊,高價找黃牛,只需要在特定的幾個網站或APP上注冊申請就可以掛到一些三甲醫院,副主任級專家的號。我們被告知,醫療已經互聯網化,會盡最大的努力讓老百姓得到最公平公正的診斷和治療。可昨天,我陪某某市人民醫院的院長去協和看病,照樣得托關系找專家,門前的黃牛依然絡繹不絕。
我們這一代,從小就接觸電腦,小學考試都有計算機這門科,老師要求你一分鐘打50個以上的字,會盲打。告訴你,21世紀是屬于計算機和英語的時代,不會這兩樣的人會被淘汰。所以我們從小到大都瘋狂的打電腦,背英語,所以電腦一直不斷的升級換代,英語也叫成了瘋狂英語。我們從寫信當筆友,到申請QQ當好友,到有了MSN,Skype認識國外的朋友,走到了今天全民微信的時代。每一個新認識的朋友,都會問一句,我加一下你微信?老外來中國也會主動申請一個微信方便交流。我們的通訊變得越來越移動,真的是隨時隨地。這是通訊工具的變革。
我們的知識獲取方式也在改變,小時候不懂就差字典詞典,到中學書桌上攤開一片的參考資料,到大學寫論文去泡圖書館,查CNKI。CNKI,Web of Science等代替了我們小時候的字典詞典,參考資料,他們把一本本的書,一篇篇的論文收入自己的庫里,然后借助搜索工具讓你獲取知識。我們不需要帶背著沉重的書本,只需要一個智能手機或者ipad就可以搞定。這是知識獲取方式的變革。
滴滴等共享出行平臺也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利用大數據將我們以往出門攔車,打電話訂車的方式改變在手機上一鍵下單。所有的代替都是操作方式的更簡單化。這是第一步,決定一個產品能不能被大眾所接受。
第二步才是關鍵,用戶能不能停留在你這個平臺上。
春雨等在線問診、掛號平臺確實方便了大家找醫院找醫生,他們的信息整合給老百姓提供了便捷。我們在沒有頭緒的時候,很可能去下載一個春雨健康APP去問一下醫生,但我們問完這個問題還會再回來春雨嗎?說實話我是不會的,因為我已經去線下找到了醫生,下一步我就直接跟他聯系了。張銳先生的想法是用在線問診的方式,增加醫療資源的供給,提升醫療系統效率,從而解決醫療資源錯配的問題。我對他所進行的種種實踐心生佩服。但是僅僅通過一個首診,沒有任何的病歷支撐,就能改變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平衡,可能嗎?
我想這就跟今天不同地區的房價分布是一樣的。
優勢資源集中于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這是多少年來的共識。
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利用互聯網讓非核心地區的人民異地享受到優勢資源。在我看來,這一點,移動醫療圈還沒有真正出現獨角獸。
今天的滴滴如果漲價到跟出租車差不多的費用,但是本身又需要等車,無法實時獲取發票,停留在這個平臺的用戶也自然會銳減。
我們談創新,并不一定是顛覆。其實在中國這樣政策背景比較濃重的國家,我們談創新,在響應政策的號召下,以更方便用戶使用為導向似乎更貼切。
我們在場的創業者,或者想進場的創業者,要銘記,創業不是吹牛皮,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你更早發現一個事實和現象,更好想到解決它,改善它的方案,然后去做。
創業會失敗,會反復,會有看錯方向,沒做到的時候,會焦慮,擔心人才,擔心錢財,但既然進場了,那么就養好身體堅持下去。為后來者帶來一些希望,也為中國的經濟現狀帶來一些希望。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