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

2019-02-24

你的預設給孩子帶來了什么


左左正在書房玩東西,我聽到爸爸在書房外面大喊:叫你不要碰那些東西你聽到沒有?!左左很生氣的哭了,喊著不要爸爸了,爸爸是搗蛋鬼,我不玩了。我問爸爸了解了一下情況問怎么回事,爸爸說左左想把盒子里的CD拿出來玩,我說拿出來玩有什么問題嗎?你擔心什么?爸爸說要是他拿出來玩擺得滿地都是,又得收拾,我連問了爸爸幾句,就因為你的預設他可能把CD擺得滿地都是你就呵斥他不讓他玩?爸爸說要把可能的源頭掐了。相信有很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種想法的父母,因為我們成年人的經驗,賦予了孩子行為的各種可怕的預設,殊不知這樣的預設行為給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相信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屬于常態,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父母各種提高底線各種提前預設干預有什么樣的影響:


一、首先四不假設前提:對孩子的各種行為是可以有底線的,但是底線不要太高,太高就會扼殺孩子的探索欲望,一旦失去了探索欲求知欲孩子就沒了學習的動力,沒了動力這一連串的被動結果可想而知,我常常提醒自己對孩子底線只要遵循四不原則就好,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破壞環境、不違背規則。那么孩子你就自由的去探索吧,有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加以引導,但不強行干預。看似簡單但往往能做到真是不容易的。


二、扼殺在源頭的可怕后果:假設摸個鹽罐,預設我可能打破,于是呵斥不讓我碰,想掃個地,覺得我會越幫越忙,不讓靠近,好奇想幫忙做個飯,說我會越幫越忙,那么我將來就什么都不愿意做了,因為可能越做越錯,做了也得不到肯定,那就更別說主動去做。從來都不是孩子不會,而是你的不允許。


三、要找到問題的根源:表象不是問題的根源,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不在于孩子,而在于你。就拿這個例子來說,你預設孩子可能會擺得滿地都是,其實最根本原因是擔心孩子不收拾,得你來收拾,那么孩子不收拾這個問題是你需要思考得用什么方法去鍛煉孩子的,為什么孩子會不收拾,問題在于你而不在于孩子。


四、學會轉念:孩子對這些CD感興趣,我們可以引導他可以怎么玩,可以玩什么樣的游戲,我看到的點就是,上次左左拿光碟出來玩他可以擺出各種造型,根據造型編了故事,還根據CD和外包裝一些細小的元素來判斷哪張CD該配那張外殼,而且全搭配對了,同時我抓住機會教他不玩的時候收拾好,每一次孩子的探索都有各種寶貴的鍛煉機會,往往在于我們的轉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