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舊端午......

童年里的記憶都在那方舊屋子里,奶奶在西屋也是堂屋,我們在北屋。

無論西北屋都是光潔锃亮的水泥地面,木門,木門檻。正值端午時節,午后的天氣已經有些許炎熱,奶奶高高支起木格子窗戶,炕早起收拾整潔后用油布鋪好。她陪嫁的紅漆木箱子跟冬天的鋪蓋整整齊齊的沿墻一邊碼放在一起,炕前面是已經不用了但還是放著的火爐,油量的煙囪穿過屋頂通向天空。堂屋正對門是奶奶的方桌,兩把椅子,桌子上擺放著太爺爺和爺爺的遺像,還有供奉的菩薩,香爐。墻上是爸爸新貼的福壽祿楹聯和賀壽畫。黃黃的大面柜子安靜的矗立著,繡花白布門簾也撩起搭在門上。幾只小飛蠅盤旋在堂屋空中輕聲的嗡嗡,整個屋子清爽安靜又透著肅穆,讓人很安心。

記得那張方桌上我默寫過英語單詞,趴著吃過飯,方桌的玻璃下面還是我們更小的時候被我用鉛筆涂過的照片。我偷看武俠小說的時候不識字卻精明的奶奶發現后看了一眼書封面質問我是不是不做作業再看課外書......

奶奶剛剛掛完艾草艾葉,瞅了瞅說道,嗯,又是一個端午了!奶奶就勢坐在干干凈凈的木門檻上。姑姑們去廚房切涼粉了。西屋和北屋前面也都是光滑干凈的水泥臺子跟房子齊長,寬兩米左右,比院子高出20厘米左右。

西北角是大廚房,足有2米長一米多寬的案板,老式柴火灶,一口超大厚墩鍋,在我走出家門后只有去食堂和飯店后廚才能見到的那么大的鍋。大鐵鍋是主灶,副灶在后方,鍋小很多,卻也比我們家常的鍋大兩號。做好一頓飯的功夫副灶的鍋可以燒兩鍋開水出來。火灶的另一頭是碳灶,配備的是電鼓風機。這頭奶奶經常用來蒸饅頭花卷。廚房像一把手槍造型,長的這邊全是灶臺,灶具,案板和谷倉。短的那邊是木柜子,一些儲物,幾扇很大的蒸籠。我記憶中那好吃的厚鍋盔,饅頭花卷,面片,寸寸,拉條子以及各種美味佳肴都出自這里。

涼粉好了,滑滑嫩嫩的,拌著油潑辣子和醋,蔥花太好吃了!不知道爸爸他們做什么去了,反正家里就奶奶姑姑弟弟和我,我們幾個人圍著吃涼粉,弟弟辣的直吸溜嘴逗的我們哈哈笑。一陣風吹來,園子里各種花隨風搖擺發出悉悉索索的聲音,香味也隨之而來。那是奶奶種的牡丹芍藥玫瑰等花,爭奇斗艷,每年都開的很好。所有來的人總會站在花園前觀賞一番贊揚一番,奶奶爽朗的笑著。

罷了又吃粽子,那是奶奶親手包的。我吃過的粽子里頭除了姥姥做的可以相媲美,其他遠不及這個味道。奶奶包的粽子糯糯甜甜的,以至于有一次不是端午的時候我鬧著要吃粽子,或者那個糯糯甜甜的味道,爸爸就用糯米煮制了一鍋紅棗粥,被奶奶狠批了一頓。

晚飯時分到了,奶奶去后院挖蔥挖各種新鮮菜。沒錯,我們還有個后院,那是我童年里又一個至美的存在!后院是一個大乾坤,在奶奶的堂屋后面,在廚房右側的小巷道穿過去是后門,出了后門婉如到了另一方天地!兩顆白楊樹高高聳立著,右側有兩間草房堆滿了柴草,大天地里滿眼都是郁郁蔥蔥的綠色時而夾雜點綴著其他顏色。有各種水果樹,最大的一顆東果樹是大姑出生那年栽種的,有品種不一的蘋果樹,杏子,李子樹等,有成片的蔥,菠菜,韭菜,蓮花菜,花菜,油菜,番茄,辣椒等,一方方整齊的仿佛是碼好的格子。順著小小的田埂就能摘到許多新鮮蔬菜。我記憶中的第一張全家福就在后院的這方郁郁蔥蔥里定了格,那時的奶奶還不甚蒼老,那時的爸爸還不甚滄桑,媽媽也笑的燦爛,弟弟還那么小,我仿佛是另一個小丫頭。

由于我們的果實繁盛經常招來小伙伴們的洗劫,我常常做小衛士防盜,偶爾也作奸犯科摘果子給喜歡的聽話的小伙伴們。有時會去把奶奶種好的那么多長勢喜人的蔥葉擠泡泡弄死。

童年是讓人無限迷醉的,一個節日就是我們的盛典。端午節是其中之一!奶奶會在前幾天會用多達10種的細線扭成花繩戴在我們手腕和腳腕上。因為我是女孩,所以脖頸上還戴著一圈,有時弄一個小戒指戴著小小的手上。這是端午節最隆重的儀式和象征之一!

從我們上學起就再也不用佩戴荷包了,越小的孩子越是要戴上各種老奶奶們獨有的手工藝品---荷包,這也是端午的隆重儀式。隨著小孩子出門去奔跑嬉鬧,荷包在身后發出環佩叮當的聲音,大人們也紛紛贊譽,呀,這個荷包做的可真漂亮!說到荷包,姥姥的手藝尤贊。

老屋的時光純粹簡單安寧,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某一時刻之前的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滋有味。老屋留給了我們很多美好!端午就是其中的一幕。

后來,后院的大東果樹被伐,草屋被推翻,那郁郁蔥蔥的一片瓜果菜都被推平,因為我們建新宅了。新宅氣派敞亮,窗明幾凈充滿著現代氣息,瓷磚比老屋的水泥地面更洋氣,卻少了那種莊嚴肅穆寧靜的感覺,似乎連安全感也沒有了。我們都生活在了新宅子里,老屋被荒廢著,在新宅的映襯下我們印象里大氣有歸屬感的老屋愈發顯得陳舊破敗。即便是住在新宅子里,用的全是新科技產品新家電,可是我很懷念老屋的時光,很想跟奶奶再回老屋住一段時間,可是老屋終究是回不去了!我有一回繞到老屋門前,透過已經生銹的鐵門看到曾經生機勃勃的院子荒草叢生,堂屋門前塵土覆蓋早不復往日光景。奶奶有一次也說,想回老屋整理整理,可是一開門已然是深過膝蓋的雜草,令人發怵。

新宅里的端午自然也沒有了任何味道,我們已不再戴花繩,奶奶也沒有再做過涼粉,我們也沒有吃過自家包的粽子,連艾草都沒有插過。小孩子們也不再佩戴荷包。

從走出家門到現在每每午夜夢回都是在老屋的時光,仿佛新宅子跟我沒有過交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第7輯 濃情端午飄粽香 黃石市龔家巷小學小風箏班 2017-6-9 卷首語...
    木鏵犁閱讀 1,864評論 0 9
  •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 好詞~ 龍舟競渡 屈志從俗 食古不化 ...
    靜語微文閱讀 3,244評論 0 29
  • 閩南往事(全篇) 我的太奶奶有一個在我聽來,很好聽的名字,:蔡蜜。 人如其名,太奶奶長的很甜,愛笑。 圓盤臉,黝黑...
    陳瑞玲閱讀 3,026評論 7 7
  • ? 移除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說到端午節,我們聯想到最多的民俗是吃粽子,劃龍舟。其實在...
    魔王_Archenemy閱讀 1,670評論 0 10
  • 雨: 滿城塵沙舞滿天, 烏云直吻禿頭山, 雨未淋身風先狂, 西部有雨不濕衫。
    云之憾閱讀 16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