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為何要偏安于江南,而不去北伐收復中原呢?原來是這些原因。
宋朝在我國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縱觀我國歷史,北宋和南宋都屬于我國經濟、文化的繁榮時期。然而,南宋也是我國所有大一統朝代中疆土面積最小的。大家都知道,自從靖康之變以后,北宋被金軍所滅,康王趙構流落江南,將朝廷臨時安置的地方,稱之為臨安。那么南宋的君臣們為何不積極北伐收復中原呢?
其實,說南宋君臣不去北伐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們都知道從北宋滅亡那一刻起,南宋立國之初直到金國被蒙古所滅,南宋應該說都沒有放棄北伐收復中原。應該說從南宋建立開始,在南宋內部就分為兩大派,一個是以中興四將為首的主戰派,一個是以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而宋高宗趙構則是時戰時和。
有人說趙構懼怕金人不敢北伐?其實,小編認為這或許是不完全正確的。趙構是南宋開國之君。如果此人懼怕金人的話估計早就投降了。而且趙構在做康王的時候,就曾表現出非凡的志向,還曾出使金營議和。就是后來雖然退守南宋被金軍追擊,趙構也是絕不投降。并且重用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抗金名將,全力支持對金作戰。
那么,按照南宋皇帝的態度和靖康恥、猶未雪的遺憾。南宋皇帝對金人作戰那是旗幟鮮明、態度明確的呀。為何后世會有人說南宋君臣不愿意北伐呢?事情還要從秦檜的議和派說起。南宋初年的議和派就以秦檜為首,秦檜勾結金人,貪圖榮華富貴,竟然動搖趙構抗金志氣,要求與金人議和,還給趙構指出一些厲害關系,尤其提到唐朝藩鎮割據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眾所周知,唐宋時期,藩鎮割據、武將專權一直是皇帝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加上當時還發生了著名的苗劉兵變。這更加坐實了秦檜的言論。于是,趙構答應與金國議和,這也就有了后來的《紹興和議》。大家都知道岳飛、韓世忠為首的主戰派將領是絕對不同意議和的。而且,由于對岳飛深惡痛絕,金人也提出了宋金議和前提是結束岳飛的性命。
趙構為了達到議和的目的,雙方罷兵,還可以提防武將專權,鞏固自己的皇位。只好與秦檜商量,最終在風波亭以“莫須有”的罪名除掉了南宋的中興四將之首岳飛元帥。
趙構除掉了岳飛,金國也明白南宋還有很強大的實力,想要滅掉南宋也很難做到。于是宋金雙方就簽訂了《紹興和議》。基本上確定了宋金的疆界,東起淮河為界、西到大散關為界。而且《紹興和議》也基本上結束了宋金之間的戰爭。在這以后,金軍也有過一次大規模南下,然而始終無法滅亡南宋,而南宋后來也有開禧北伐,也是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