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家族:家法嚴謹成時人榜樣
唐代柳公綽一門顯貴,柳公綽與其弟柳公權、其子柳仲郢、其孫柳璧、柳玭等皆至高官。柳家也以治家嚴謹聞名于世,柳氏家法成為時人教育子孫的榜樣。
柳公綽對子女們要求十分嚴格,一到災荒的年月,家中雖然儲備甚足,但擺在子侄們面前的卻始終是一碟菜。他還經常讓他們吃野菜,對他們說:“你們爺爺在世的時候,曾經因為我們兄弟學習不好,就不給我們肉吃,我們終身沒有忘記他老人家的教誨啊!”柳家子侄們聽后很受教育。柳公綽試圖通過這種方法,教育子孫一方面要勤儉持家,同時還要勤學苦讀。
柳公綽十分重視長幼之序,他在外任官時,一次其子柳仲郢前來看望。柳公綽要求他在距離衙門很遠的地方就要下馬,以示對長輩的尊敬。同時還要求他要尊重府中的各種職員,不要因為職位低而輕視他們,也要對他們行晚輩之禮。在嚴謹家法的影響下,柳玭寫下了《誡子弟書》和《柳氏序訓》,從做人到治家,集中體現了柳氏家法的精髓。
銅梁發現唐代高官古墓:柳公權侄孫就埋在安居古城不遠處
昨日,重慶時報社記者從銅梁安居古城文化研究會獲悉,在柳氏后人的努力下,唐代御使大夫柳玭的古墓準確位置被確定。這也是重慶難得一見的唐朝墓葬。
昨天下午,中華柳氏宗親聯誼總會創會會長柳哲、貴州省委黨校柳成焱教授、柳玭的直系第36代后人柳德成,在銅梁安居古城文化研究會的陪同下,在離銅梁縣城不遠,找到了柳玭的古墓的具體位置。
記者從市文遺院專家處獲悉,目前重慶能夠見到的唐代古墓為數不多。之前在銅梁,發現的大都是明清墓葬。所以,如果能確定對重慶古墓葬的研究,有填補空白的作用。
柳玭出生唐朝后期官宦世家,其祖父柳公綽(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哥哥)曾當過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父親柳仲郢官至劍南東川節度使和刑部尚書,哥哥柳壁擔任過諫議大夫,他本人也官至御史大夫。
可以確定的是,柳玭的官場生涯并不順利。在黃巢之亂時,不僅跟隨唐僖宗逃亡至成都,還在戰亂中受傷。后來當上御史大夫后不久,又被貶為瀘州刺史。
御使大夫隸屬于御史臺。唐朝的御史臺為中央行政監察機關,處三省六部之外,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長官御史大夫為正三品官職。歷史上安史之亂的主謀安祿山就曾代理御史中丞——御使大夫的副手。
之前,曹學佺《蜀中廣記》卷十八《安居縣》就曾記載:“志云:縣太平里有唐柳玭墓。玭在景福間刺渝州,遷瀘州,道卒,葬于安居也。”但古墓的具體位置卻無法確定。
根據資料,銅梁安居古城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重慶市北部重要的口岸城鎮,也是交通要道。柳哲說,柳玭究竟因何在重慶銅梁安葬,現在還沒有定論。
柳成焱說,自己是則通過《新唐書》、《瀘州志》,《大明一統志》等古籍,基本確定了這一家族先祖的位置。不過,從目前古墓的情況來看,破壞情況還是比較嚴重,不過墓室內部究竟還留有什么,因為未能進一步發掘還不知曉。
柳玭直系后裔柳德成則說,根據家譜的準確記載,柳玭的后裔后來主要在萬州、巫山一帶活動。而且,歷史記載柳玭是一個典型的清官,曾作《戒子弟書》。對于自己的子孫,柳玭常常告誡道:門第不足恃,一事有失,自己罪過大,別人指責也重.高門大戶,是別人嫉妒發泄的對象,即便你真有德有才,人們也未必相信.所以該夾緊尾巴,學要更勤,行要更勉,才能免禍.柳玭的《柳氏敘訓》與《顏氏家訓》齊名,這不僅是柳玭對列祖列宗不斷傳承下來的家風家教的總結,而且對后世子孫繼續發揮了良好作用。
負責修訂《中華柳氏家族》族譜的柳哲說,柳玭是重慶的柳姓人中,歷史上不僅官位較高,而且品德出眾,值得后代學習和瞻仰。柳哲透露,現在他們正在和銅梁政府相關部門進行銜接,希望重修這一歷史名人古墓。(來源:時報網|重慶時報|? ? 作者:記者? ? 時間:2016年3月22日)
柳宗元、柳玭、柳開的三篇佚文
柳哲
筆者在翻閱了所搜集的數十種的柳氏家譜中,驚喜發現了先祖柳宗元為出版于民國期間的安徽岳西《河東柳氏宗譜》所作的《譜牒論》,同時還發現了先祖柳玭、柳開為該家譜所作的譜序。《譜牒論》寫于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春三月,系柳宗元貶謫永州、柳州之前。筆者查遍了柳宗元的各種文集,未發現收入該文,當系柳宗元的佚文。這對于研究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以及思想等,皆有重要的價值。根據對柳宗元文理、年代、內容以及該等方面的考證,加上該家譜譜系完整,歷代名家序文齊全,筆者以為該文為柳宗元所寫無疑。據該文記載:“余另刪《萬姓錄》,正名敦本,使萬姓名副其實,士卒至位,蒙恥越稱苗裔,衰薄無顯其親,皆不浮譽矣。”可知柳宗元生前曾編訂過《萬姓錄》,只可惜未見其傳世,也許與他的晚年被貶謫有關。柳玭、柳開的序文也未見其它文集刊登,也應是佚文。
譜牒論
——《河東柳氏宗譜》序
柳宗元
歷稽上古,無稱姓氏,自三皇賜姓以列黃帝之諸子也。繇周之世,續稱謚法。分茅列土,一千八百余國諸侯,著簡大史,既延列國后世子孫,分屬食邑,適以國為姓、以邑為姓。庶民以字為姓,以地址為姓,是有復姓,斯世蕩蕩乎。宇宙姓氏廣稠,始成定矣。至秦并變,分立郡隅,姓復有郡。此郡所有籍也。
后世扶疏,剖逸遷徙,是姓一貫,是郡一族。孟子云:“同姓勿婚,言昭穆淵遠,是姓一宗,此宗旨之大道也。”漢定天下,蕭曹造律載:嚴同姓為婚,制法之所宜矣。當時顯宦遍途,戴縱垂纓。苗裔論族,袤曰:《世家志》曰世系、庶民、戶版,迨晉越世,東西亂族,五代興祚,南北蕩宗,紳宦遷仕,庶民移徙,雷散云合,魚龍雜襲,溥海內外,混一中區,誠難邃考,未及陳魏周齊,華裔辨族,蓋譜牒首作,族所貴乎。宗姓所貴乎籍,斯世皆然。
嗣我大唐太宗朝貞觀十三年,論世家而崔盧李鄭諸族,自矜地望,而稱名族,或弟兄齊列,更以妻族相凌者,時族皆濫稱之。帝命吏部尚書高士廉等,遍責天下,譜牒質史以考其真偽,褒進忠良,貶退奸逆,升降去取,時稱允當,分敕九等,名曰《氏族志》。士廉等以黃門侍郎崔民干為第一。帝曰:“漢高祖與蕭、曹、樊、灌皆起布衣,至今推仰,以為英賢豈在世稱乎?”高氏遍據山東梁陳僻處,江南雖有人物,蓋何足言,況其子孫衰替而猶昂然以門第自負,販鬻松價,無復廉恥,不知世人何為貴之。念三品以上,皆以德行勛勞與學貴顯,彼衰世舊門,何足慕哉!今欲厘正訛謬,舍名取實,而卿曹獨以民干為第一,是輕我官爵而狥流俗之情也。乃更名刊定,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于是皇族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為第三等,凡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九十一家,頒行天下,而仕宦庶民之家,宗譜更為珍惜。至高宗顯慶四年,改《氏族志》為《姓氏錄》,時許敬宗見《氏族志》無武姓之編,奏請改之,言武氏本望族,故以后族為第一,其余以仕唐高下為準,于是士卒以軍功位至五品。考核之流,亂稱名門大家。時人新改者,俗謂之勛格,卿士稱戶籍,庶民稱戶版。斯時許敬宗誠浮名淆亂。何蒙恥陷諛也。
拭觀吾譜,由周得姓,至秦得郡,暨宋齊梁陳周魏隋唐,歷朝顯仕如云,紳衿接踵。
吾嫡高祖奭公仕高祖武德年為中書令,進譜摩對,奉太宗殿頒《氏族志》為第三等。當今圣世柳族,仕宦紳衿,不啻千百,而人口何止億萬,隨都遍籍,布散各省。此河東之閥閱也。
余今述先人珍惜,使后世知護愛,故謹續其由于帙后,無復湮擲。
余另刪《萬姓錄》,正名敦本,使萬姓名副其實,士卒至位,蒙恥越稱苗裔,衰薄無顯其親,皆不浮譽矣。
唐貞元十九年春三月
賜進士授禮部員外郎裔孫宗元述譜
(原安徽岳西《河東柳氏宗譜》)
(副題為抄錄者所加)
《河東柳氏宗譜》序
柳玭
昔先賢論族、鄉國、天下,上及千古,信宏且遠哉。至論堯舜,惟曰孝弟而已。則知庭幃,雖邇道實肇端,尚友者,當知所本矣。今世經生專情浩渺辨星象,則璣衡在握,析地勝則方輿如睫,談族類則崔盧李鄭,著于中原顧陸朱張,盛于江左,極之混沌,開天名氏,一一縷指,若燭計以斯,博雅君子雖曰不宜,至詢其從出,則謝不知考其先賢行實,咋舌無以應,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之弗知,而徒摭墳典唾余以資唇吻,是匣珠而索諸涂,懷玉而索諸市,安言論族哉!此宗廟譜牒之所不可廢也。
吾族自先農以至展獲,邑于柳下,沿一千六百余年,支分派別,棋布星列,難以覩記,乃淵源所統,可按而溯焉。自晉及宋,譜牒代作者,有之矣。我唐及今三百余載,士庶如林立矣。識者慮支庶殷繁,雍睦未洽,迨聚族謀之,宗族世續、字諱、爵秩暨生葬年月商賈遷徒之地,仕宦履歷之跡,國家褒揚之典,名衿頌贊之章,厘然畢具,如網有綱,如裘有領,披圖而稽考,一覽無遺照焉。信矣!孝子之用情,雖然譜者,跡也。所以譜者,心也。故今編輯,是以為序。
賜進士第授吏部清吏司西舍人兼御史大夫
四十三世孫玭字紹威號類貞題
唐光化三年歲在庚申夏蒲月敬立(原載安徽岳西《潛陽柳氏宗譜》)
《河東柳氏宗譜》序
柳開
譜之為言輯者,所以傳述先人,以紹于后世也.吾族自采邑柳下為姓,至四十三世先王父玭公,增修譜牒,樹立家訓,吾等世守,忠孝一日不敢忘也。迨前朝迄今又經三代矣。今于我宋咸平乙亥又將百載,故命子玨修輯,予綱領之,從高王父公綽公、曾王父仲郢公、王父玭公、先公鐸公,以及予盡皆實錄,欲我子孫知先德之不忘也。雖呂王歐范贊贈詩章,必序者,欲后世交游以善從也。雖哀思自誓之詞,必立之欲后世深思,得性情之正也。
吾祖家世豫章,抵關中及身近三百年,若夫燕晉兗寧饒楚等處,皆其支裔,蓋將以聯一本之懿,合其離而萃其渙,開統系以繼先人之志也,不亦難乎!幸文獻足證,備錄先德,貽我后人,以俟孝子賢孫仁智之輩,知所考證。愿有志斯譜者,景行為心,弓冶世業,肖化自神,迨我祖文如蚪公、彧公、顧言公、范公、芳公、澤公、伉公、渾公、公權公、宗元公,嗣我嫡祖輩,名傳青史,留譽竹帛如檜公,孝行流芳述公,正直不阿正配蘭陵公主,節烈成名武如元景公、世隆公、慶遠公、惔公、裘公、洪公、淮公、鎮公、宗政公、晟公、縯公、濟公、知元公輩,勇悍負氣,踵烈標名,此則近不論都夷遠不陟瑤池,祖登清廟,宗獻明堂,余輝自耀,何事外求,固誦讀書,知人論世之一道也。夫古者,今之鑑國者,家之鑒有能敦九族,使孫能法祖,即可為忠孝節義之攸關,而家而國而天下,推之至于上古,一以貫之,此一代嗣興之意也。故近留著于于方策,美哉,源之遙,以遠乎觀斯譜也,殊令人慨然起視五馬之思焉。爰引其端,以為將來仕進者勖。
宋賜進士第,知常、潤州,遷殿中侍御使,河北崇議使,知寧遠軍事,授崇議正卿,裔孫開謹立(原載安徽岳西潛陽《河東柳氏宗譜》)
《柳氏敘訓》作者柳玭后人柳哲來瀘州 探尋先祖事跡
2016-03-22? ? ? ? 來源:瀘州新聞網
20日下午,來自北京的柳哲撥通瀘州晚報新聞熱線0830-3190929求助,希望通過晚報的力量幫助他尋找先祖柳玭在瀘州時的事跡。柳哲稱,他們柳氏家族一行3人第一次來到瀘州,人生地不熟,希望能得到幫助。
柳玭是誰?柳哲告訴記者,柳玭為唐代柳公綽孫子,柳公權侄孫。在唐昭宗時,官拜御史大夫,后因遭宦官陷害,貶為瀘州刺史,后卒于現重慶市銅梁縣安居鎮;著名的《柳氏敘訓》即為柳玭的作品。柳哲此次來到瀘州,正是為了弄清楚柳玭在瀘州為官時的事跡,為今后柳氏家族修族譜積累資料。
柳氏三人齊聚瀘州 只為探尋先祖足跡
記者了解到,柳哲是中華柳氏宗親聯誼總會創會會長,隨他前來的還有柳成焱和柳明春,他們分別常駐北京、重慶、江西。柳哲告訴記者,這次之所以來瀘州,是因為在柳氏現有的族譜上,記載了柳玭在景福二年被貶為瀘州刺史的事,但卻沒有其他介紹,因此想了解柳玭在瀘州的事跡。“柳玭是柳氏家族最為出名的人物之一,他不僅官拜御史大夫,還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柳氏敘訓》,是我們家族在重修族譜過程中,重點介紹的先祖;我們走了很多地方,逐步發掘柳玭的事跡,瀘州是其中的重要一站。”柳哲說。
20日晚,記者見到柳哲一行時,他們正在翻閱柳氏族譜。柳哲告訴記者,在族譜上,對柳玭的事跡記載較詳細,但在任瀘州刺史期間的情況只是一筆帶過。“在現有的族譜中,因為其他原因導致中間存在斷層,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柳玭的第幾代后人,只知道他是我們的先祖。這次來瀘州,希望根據現有的資料查詢,找到我們想找到的所有資料。”柳成焱說。
柳哲告訴記者,根據他們的經驗,在圖書館、檔案館或史志辦能找到相關資料。昨日上午,柳哲一行首先來到市圖書館,在市圖書館古籍研究室,他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資料。記者看見,古籍研究室保存的《直隸瀘州志》和《銅梁縣志》上,都有關于柳玭的相關事跡。
在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柳哲在《銅梁縣志》中發現柳玭去世后墓埋的地方以及墓志銘。“這一次來瀘州雖然只有2天時間,但我們想找的關鍵資料全部搜集齊全了,對下一步重修族譜和研究柳玭的有關事跡具有重要意義。”柳哲說,柳玭最為出名的是他著作的《柳氏敘訓》,因為柳玭曾在瀘州為官,希望今后瀘州能將《柳氏敘訓》搬進課堂和講座,讓《柳氏敘訓》在瀘州廣泛流傳。
柳下惠后裔在銅梁?
2016/3/28 17:03:24 來源:本網原創
柳玭碑文拓片(局部)。
本網訊:相信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很多人都津津樂道,但肯定想不到他的后人會和咱龍鄉中國第四大古城安居扯上關系吧!這不,3月22日,來自北京的柳哲一行來到銅梁文化館,并查閱縣志,尋找先祖柳玭在瀘州任刺史、去世后葬于安居鎮的遺跡。清明節快到了,他們希望全面整理祖先遺跡,將其清廉為官事跡和精神準確載入柳氏族譜,鼓勵柳家后代以及世人清廉為官,正直為人。
柳玭是誰?柳哲告訴記者,柳玭為唐代柳公綽孫子,柳公權的侄孫,最早的祖宗為柳下惠,著名的《柳氏敘訓》即為柳玭的作品。在唐昭宗時,柳玭官拜御史大夫,后因遭宦官陷害,貶為瀘州刺史,一年后去世,葬于安居鎮。
記者了解到,柳哲是中華柳氏宗親聯誼總會創會會長,隨他前來的還有柳成焱和柳明春,他們分別常駐北京、重慶、江西。柳哲告訴記者,這次之所以來銅梁考查先祖遺跡,是因為在柳氏現有的族譜上,簡要記載了柳玭在景福二年被貶為瀘州刺史的事,因為其他原因導致中間存在斷層,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柳玭的第幾代后人,只知道柳玭是他們的先祖,因此他們想了解柳玭在瀘州的事跡。幾天前,他們一行到瀘州進行詳細考查,從那里博物館收藏的柳玭的碑文顯示,柳玭死后葬于安居,于是又匆忙趕到銅梁文化館進行考查。
經區文化館和區史志辦的大力協助,查明柳玭死后葬于安居屬實,而且當時還修建了祠堂,碑文為時任安居邑縣令所寫。柳玭去世時間可考證為公元895年,由于距今有一千多年了,要找到柳玭的墓葬具體在安居哪個位置,確實不太容易。
“清明節快到了,我們除了祭祖認宗,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祖輩的氣節和精神,這是我們不遠千里來到銅梁查史尋根的主要目的。”柳哲說。
鏈接:
柳下惠“坐懷不亂”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時期魯國柳下邑(今山東平陰展洼人)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后裔。“惠”是他的謚號,所以后人稱他為“柳下惠”。他擔任過魯國大夫,后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范,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
“坐懷不亂”的說法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注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里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里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里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到元時的胡炳文(1250—1333),在《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有了成型的“坐懷不亂”的故事: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另一個說法,說柳下惠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路邊古廟暫避,但一進門,見一裸體女子正在里面擰濕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澆注。此段“佳話”,成了柳下惠坐懷(槐)不亂。現在,人們往往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作風正派。
與柳玭相關的小故事
柳玭,唐末人,祖公綽,父仲郢,皆以理家嚴謹聞名,有“言家法者,世稱抑氏”之譽。據史書記載,柳玭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直隸瀘州志》就生動地講述了柳玭在川東時,認識了一個名叫“顧彥朗”的人。“顧彥朗”想篆刻一塊功德碑,得知柳玭書法很好,他想請柳玭幫忙在石碑上寫字,柳玭得知此人為人正直,便欣然答應。但在瀘州擔任刺史時,一位遂寧府的大官重金請他寫德政碑文,柳玭拒絕說:“如果你的政績確值得立這個碑,我會分文不取給你寫,但如果德政不佳,即使千金也難買我一個字。”
關于柳玭為何死后要葬于安居的說法,有兩個版本:一是柳玭在瀘州擔任刺史一年,被人陷害的冤案昭雪后,柳玭返回京城官復原職,途中疾病身亡,恰逢行至安居,于是葬于此。另一種說法是他雖在瀘州上任,但發現安居兩江環抱,風景秀麗,于是家眷在此安家,他在瀘州去世后,遺體運回到安居下葬。
柳玭碑文拓片(局部)。
本網訊
相信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很多人都津津樂道,但肯定想不到他的后人會和咱龍鄉中國第四大古城安居扯上關系吧!這不,3月22日,來自北京的柳哲一行來到銅梁文化館,并查閱縣志,尋找先祖柳玭在瀘州任刺史、去世后葬于安居鎮的遺跡。清明節快到了,他們希望全面整理祖先遺跡,將其清廉為官事跡和精神準確載入柳氏族譜,鼓勵柳家后代以及世人清廉為官,正直為人。
柳玭是誰?柳哲告訴記者,柳玭為唐代柳公綽孫子,柳公權的侄孫,最早的祖宗為柳下惠,著名的《柳氏敘訓》即為柳玭的作品。在唐昭宗時,柳玭官拜御史大夫,后因遭宦官陷害,貶為瀘州刺史,一年后去世,葬于安居鎮。
記者了解到,柳哲是中華柳氏宗親聯誼總會創會會長,隨他前來的還有柳成焱和柳明春,他們分別常駐北京、重慶、江西。柳哲告訴記者,這次之所以來銅梁考查先祖遺跡,是因為在柳氏現有的族譜上,簡要記載了柳玭在景福二年被貶為瀘州刺史的事,因為其他原因導致中間存在斷層,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柳玭的第幾代后人,只知道柳玭是他們的先祖,因此他們想了解柳玭在瀘州的事跡。幾天前,他們一行到瀘州進行詳細考查,從那里博物館收藏的柳玭的碑文顯示,柳玭死后葬于安居,于是又匆忙趕到銅梁文化館進行考查。
經區文化館和區史志辦的大力協助,查明柳玭死后葬于安居屬實,而且當時還修建了祠堂,碑文為時任安居邑縣令所寫。柳玭去世時間可考證為公元895年,由于距今有一千多年了,要找到柳玭的墓葬具體在安居哪個位置,確實不太容易。
“清明節快到了,我們除了祭祖認宗,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祖輩的氣節和精神,這是我們不遠千里來到銅梁查史尋根的主要目的。”柳哲說。
鏈接:
柳下惠“坐懷不亂”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時期魯國柳下邑人,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后裔。“惠”是他的謚號,所以后人稱他為“柳下惠”。他擔任過魯國大夫,后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范,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
“坐懷不亂”的說法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注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里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里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里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到元時的胡炳文(1250—1333),在《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有了成型的“坐懷不亂”的故事: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另一個說法,說柳下惠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路邊古廟暫避,但一進門,見一裸體女子正在里面擰濕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澆注。此段“佳話”,成了柳下惠坐懷(槐)不亂。現在,人們往往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作風正派。
與柳玭相關的小故事
柳玭,唐末人,祖公綽,父仲郢,皆以理家嚴謹聞名,有“言家法者,世稱抑氏”之譽。據史書記載,柳玭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直隸瀘州志》就生動地講述了柳玭在川東時,認識了一個名叫“顧彥朗”的人。“顧彥朗”想篆刻一塊功德碑,得知柳玭書法很好,他想請柳玭幫忙在石碑上寫字,柳玭得知此人為人正直,便欣然答應。但在瀘州擔任刺史時,一位遂寧府的大官重金請他寫德政碑文,柳玭拒絕說:“如果你的政績確值得立這個碑,我會分文不取給你寫,但如果德政不佳,即使千金也難買我一個字。”
關于柳玭為何死后要葬于安居的說法,有兩個版本:一是柳玭在瀘州擔任刺史一年,被人陷害的冤案昭雪后,柳玭返回京城官復原職,途中疾病身亡,恰逢行至安居,于是葬于此。另一種說法是他雖在瀘州上任,但發現安居兩江環抱,風景秀麗,于是家眷在此安家,他在瀘州去世后,遺體運回到安居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