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9周四
【工具】No.36 “錯誤目的表”
使用任何正面管教,書中的錯誤目的表。
1.選擇一個問題行為。
2.辨別你的感受,以及你是如何應對的。
3.辨別當你告訴孩子停止時,孩子的反應。
4.使用錯誤目的表,辨別孩子行為背后可能的信。
5.嘗試錯誤目的表最后一欄的建議,鼓勵行為的改變。
【實錄】
女兒有個問題行為讓我非常抓狂。每當我看到她不穿拖鞋,光著腳丫滿屋走的時候,我忍不住嘮叨。每次提醒她的時候,她總是滿口答應,結果一轉頭就忘了。尤其是現在天氣轉涼,一看到她光著腳丫走,我真的很生氣。
我生氣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擔心她受涼?覺得她是在與我做對?還是別有用心?
于是今天特意找了《正面管教》來看書中介紹的錯誤目的表。
根據Penny老師在課堂教我的步驟:
先看第二欄:
我的感覺是:被激怒;受到了挑戰。
接著看第三欄:
我想釆取的行動是:應戰。心想:“看我怎么收拾你”。
再看第四欄:
孩子的回應是:屈從而內心不服,消極對抗。
然后看第五欄:
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是,沒有等我來主導或控制,或證明沒有誰能知道得了我的時候,我才有歸屬感,你制服不了我。
原來孩子的目的是:尋求權力。
我該怎么辦?
表格最后一欄的內容這樣提醒我:
我應給出主動或鼓勵性的回應,例如:
承認我不能強迫她。
既不開戰也不投降,而是撤離沖突。
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說只做。
決定我該做什么。
讓日常慣例說了算。
引導孩子把權力用在積極的方面。
【復盤】
今天踐行PD比較失敗,嘮叨,引起女兒的反感。方法,方法,方法!要用對方法。
明天跟女兒好好商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內觀】
對女兒行為不接納,其實是我對自己的不接納投射出來的。
要做到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真心不容易。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