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完《追風箏的人》,耳邊總是想起:“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時,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風箏時,聽見自己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哈桑與阿米爾喝過同樣的乳汁,在同一個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邁出第一步,在同一個屋檐下說出第一個字。不過,阿米爾說的是“爸爸”,而哈桑說的是“阿米爾”。
阿米爾的媽媽因為生產時失血過多而謝世,哈桑則在降臨人世尚未滿七日就失去了母親。阿米爾是普什圖人,哈桑是哈扎拉人。
在阿米爾十二歲之前,似乎都是在和哈桑一起度過的。在鄰居孩子欺負阿米爾時,哈桑總是挺身而出,將他們擋回去。并且哈桑總是懂得在恰當的時間說恰當的事情。
阿米爾記得有一年,哈桑的生日,爸爸送給他的禮物是,請整容醫生修復了他的兔唇。
記得有個新年,阿米爾爸爸帶他去看一年一度的比武競賽。而這場比賽讓阿米爾一路上哭著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看見爸爸的手死死抓住方向盤,一會兒抓緊,一會兒放松;還看見爸爸一路上沉默不語,厭惡之情溢于言表。
而就在那天晚上,阿米爾無意間偷聽到爸爸跟他的合伙人拉辛汗的對話。聽到爸爸說自己身上缺少某些東西,在自己被欺負時,總是哈桑為他挺身而出。受傷后,還謊稱他是摔跤摔的。而拉辛汗說,“你只消讓他找到自己的路。”
“可是他要走去哪里呢?”爸爸說,“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之后什么東西都保護不了。”
“要不是我親眼看著大夫把他從我老婆肚子里拉出來,我肯定不相信他是我的兒子。”
當阿米爾創作了一篇小說,想拿給爸爸看時,爸爸只是露出一絲微笑,點點頭,說道,“挺好的,你寫得好吧,是嗎?”他只是穿過繚繞的煙霧望著我,絲毫沒有要看一看的意思。
空氣變得沉悶,潮濕,甚至凝固,阿米爾呼吸艱難。在那兒站了不到一分鐘,卻感覺是生命中最漫長的一分鐘,在時間一秒一秒之間,似乎隔著永恒。
站在一旁的拉辛汗,解放了爸爸。他不僅看了阿米爾寫的故事,還在字條中給予肯定,并寫到“我的大門永遠為你開著,親愛的阿米爾。我愿意傾聽你訴說的任何故事。太棒了!”
這讓阿米爾欣慰不已,他跑去找哈桑分享。
“阿拉保佑,你肯定會成為偉大的作家。”哈桑說,“全世界的人都讀你的故事。”而哈桑在征詢阿米爾可以對這個故事提出問題后,讓阿米爾學到了寫作的目標之一:諷刺,學到了寫作的陷阱之一:情節破綻。
突然聽到一陣雷鳴般的聲響,繼而是接連不斷的槍聲。在那一刻后,阿富汗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君主制已然成為歷史,此后出生的阿富汗孩子,耳朵里除了槍聲再也沒有其它聲音。
天快亮時,阿米爾爸爸回來了,他的臉上帶著一種看不懂的神情,大叫著他和哈桑的名字,張開雙臂將阿米爾和哈桑抱進懷中。有一瞬間,阿米爾競然發瘋似的覺得高興,而不去管當晚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
阿米爾只希望爸爸只疼他一個人,可爸爸在買風箏或其它東西時,都不會忘記給哈桑一份。阿米爾只想在風箏比賽中獲得勝利,用鮮血淋漓的手捧著戰利品班師回朝,讓爸爸承讓他的出類拔萃。以至于當哈桑為他去追最后一只藍風箏,遇到阿賽夫幾個“小惡露”的凌辱,而膽怯的逃開了。
阿米爾面對哈桑對自己的真誠,卻被辜負,在他是最需要自己挺身而出時,選擇了逃跑。而哈桑知道阿米爾背著了他,但他沒有說出來。這一件事讓阿米爾因愧疚而壓抑,而為了讓自己能重新呼吸,不得不用一個謊言,逼走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
然而,戰爭卻讓阿米爾和他爸爸逃亡,輾轉巴基斯坦后定居美國。
在美國的日子時,阿米爾的爸爸似乎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哈桑的影子。而阿米爾也看到了爸爸不喜歡接受施舍而堅強努力去工作的影子。爸爸慈祥的行為讓他感動和感激。而當爸爸面對他說,“要是哈桑今天跟我們在一起就好了。”阿米爾感覺脖子好像被一對鐵手掐住。
當拉辛汗在電話中告訴阿米爾,讓他去尋找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時,不經意間提起,卻宛如經過深思熟慮說的一句話,“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當阿米爾見到拉辛汗時,聽到一個在爸爸去世前都沒有告訴他的驚天秘密:他和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此時,阿米爾回想起爸爸對他和對哈桑的一切,仿佛在此時都釋然了。
爸爸為了贖罪,做了許多善事,幫助窮人,建孤兒院等等。當罪行導致善行,就是真正的獲救。
爸爸跟我一樣痛苦,因為他讓仆人的老婆為他生下了哈桑,可又因宗教、地位、身份等卻又不敢承認。他只能用他的方式去維護哈桑,給他僅有的愛。用自己的善行,走上了一條自贖的道路,而阿米爾卻一生都背負著沉重的愧疚。
拉辛汗希望阿米爾能學會寬恕,最重要的是寬恕自己,讓他找到自己的路。
阿米爾在尋找索拉博的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差點搭上自己的命,而索拉博卻在最后關頭,救了他一命。
索拉博對孤兒院的遭遇感到惶恐不安,而阿米爾承諾帶他一起去美國,可在申請移民遇到阻擋。索拉博燃起的的一絲希望破滅,他選擇了自殺。
不過,還好,一切都結束了。
索拉博與阿米爾一家一起生活,臉上露出了一個微笑。
在草地上,阿米爾與索拉博一起放風箏,并訴說著關于風箏的故事。
阿米爾為索拉博去追風箏,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
他聽見自己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風拂過他的臉龐,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努力地去追。
第一,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能忽視自己的言行,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都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創傷。注意言傳身教。
第二,永遠不要輕易對孩子承諾。如果說了,就必須言必行,行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