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徽杭古道











人一旦閑了,心也就活了,腳步便收不住,不是踏著油門就是拄著登山杖的往外跑。但是說走就走的旅行畢竟有點敗家冒失,所以總還要假借個由頭,比如結婚紀念日,比如消耗年假,比如挑戰極限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誠然如果要拉上老婆陪游,沒有比紀念22年的偶遇更合適的了。 五點半準時起床,匆匆果腹過后直接出門上常臺高速,感嘆早起的鳥兒就是福利多,六點這個早高峰前的路上非常空曠,幾乎全程都是在125的定速巡航功能下完成,八點半既已抵達臨安頰口鎮,經一個半小時的顛簸晃悠后順利抵徽杭古道臨安段終點浙基田,如果不是吉浙線都在翻修施工,抵達的時間至少還能提前半小時。 盡管如此,入口停車場上還是空空蕩蕩的,沒見到一輛外地車,更不用說是旅行巴士,售票的工作人員說疫情加上修路的原因,截止當天十點為止我們還是第一對徒步旅行者,當時聽起來這多少讓我覺得有點意興瀾珊,我想號稱江浙皖三省精華的徒步線路,也太名不符實了吧。 從永來村村道跨過徽杭古道牌樓后,繼續沿著水泥公路往上走,過旅游廁所后在馬路邊能看到一幅放大的導游圖,標注著重要的幾個標志性地標,但凡做過攻略的旅者都熟知的入勝亭、藍天凹、上/下雪堂、黃茅培、江南第一關等,看似了然于胸,實則對徒步萌新而言沒啥用處,沿著上來的這條公路走十幾二十分鐘,才能見到第一塊真正有用的古道入口指示牌,這牌立在某個考妣的墳冢側,而且還不明顯,倘若稍不留神過講點忌諱的必定會錯過,除非老驢或運氣好正好遇到當地人,才能從一小格斷開來的公路防護欄缺口下,找到崖邊隱沒在草叢里的小道,抄近路翻過谷底直接進入古道口。從找入口這點就不得不說下徒步老驢和萌新的第一個差別,萌新就算沿著公路再走十幾二十分鐘,都不會覺得異常,總覺得會有一塊就像“安全出口”指示燈一樣清晰明了的牌子等在前面;十分鐘也就是五六百米對老驢說是個異常敏感的距離,與常理認知對應的岔口入口出口超出這一范圍的都是不正常的。 浙江這頭的出口也實在是不起眼,山體已經趨于平緩,巖石不再是主角覆土很厚,林深草密郁郁蔥蔥,淹沒在里面的古道已經沒有太多的威嚴,如果不是一側的山澗小溪作為陪襯,很長一段沒有太多陡升陡降的小道就像鄉間土路無異,更何況斜刺里還有很多條匯進來的分叉路,穿過密林灌木隱約可見聯通到山谷對面的公路和村莊,所以這些個岔口也都有戶外團體標記的絲帶。 受暖冬的影響,前夜下過小雨,使得本來就留不住的紅杉樹葉和楓葉全落在了地上,路面加上其他秋葉就像蓋了層絨被,才上去軟軟的很是舒服,只是很多地方都曬不到陽光,濕滑濕滑的散發出腐朽的味道。 要爬到入勝亭后,樹林才變得稀疏些,到山頂就只剩下大片的灌木和野草了,那里成了眾多雀鳥的家,每日里嘰嘰喳喳,不甚懼人。過了南天門(其實就是兩塊不大的對開石頭),巖石也開始顯山露水,而且也不再全是灰黑色的頁巖了,砂巖礫巖玄武巖花崗巖,越往里走巖石越粗獷,與此同時山巒也越大雄偉,山體再也不是單純的綠色,而且呈現出秋冬季絢麗的紅黃亮彩,那些深深扎根在貧瘠的巖縫里的矮小生命,必須隨著季節變化改換裝束,保存僅有的水分,所以它們在巨石面前不敢肆意揮霍也不能高大喧賓奪主,那份榮耀只能拱手讓給山谷底下的楓樹和銀杏。 藍天凹不僅是皖西黃山余脈和浙西天目余脈的地理交匯分界,恰好也是兩種風格景致的分割線,在這個山坳里,常年刮著強風,就像喜馬拉雅山被中間鑿開了個口引進了印度洋的氣流一樣。尤其是早晚過雨后水汽升騰云遮霧繞的時候,旅者就能置身于有流云飛瀑之中,恍如仙境,連自己都飛升了起來。 往下至上雪堂是將近兩公里的連續青石板坡,于逆向徒步的下山者來說這段路稀松平常得很,談不上什么好景色,也沒啥特別的,但是對徽杭古道的始祖來說,這段路是最熬人意志的,雖然不是設想背負著核桃、茶葉、筍干等生計物資從安徽績溪一路走來,十幾公里已經耗去了大半精氣神,面對連綿的攀登是何等痛苦,這段坡中間不設一個平臺沒有一個歇腳點,既沒有打尖的店也沒有施茶的人,停只能一高一低放兩端,既要防著下滾又要擔心滑落,不停那即便是空身如我們也要爬的氣喘噓噓兩腿打顫。 有理由相信從上雪堂到下雪堂這段路的起始段大概幾百米古道已經被新修的公路徹底毀掉了,公路護欄通往石板路的岔口也是極度的不明顯,立在岔口路 對面的路牌上更沒有任何有用的指示,反而被逍遙山莊的指引喧賓奪主了,更糟糕的是周邊幾十米找不一條戶外徒步的指示飄帶,所以更加懷疑是商家所為,好在如果是從下雪堂正穿來上雪堂的話,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上雪堂中段到下雪堂之間應該恰好是在一座孤峰的正反面,不論正反穿越,這里是唯一一處有分叉路口的地方,無論選擇哪一個都殊途同歸,而且都是古道,不是新開發的戶外通道。 下雪堂到黃茅培之間大概在五公里左右,路途平緩,而且不是羊腸小道,如果不是兩端的古步道車馬難行的話,徽杭古道就不復存在了。旅友常說這段路的風景很好,在我看來更多的基于一種心境,不用攀爬無慮懸崖,沒有峭壁沒有深淵,只是沿著山谷繞彎路而已,或極目遠眺層巒疊嶂之雄偉和遠峰近嶺的神秘,或附身感觸飛檐走壁的紋理和花草樹木的色彩。秋冬枯水季的山澗里溪流匯成了窄窄的一條線,九曲十八彎靜靜的流淌著。再往前走,有好些崩塌的山體,碎石連帶著樹木滾落在谷底,攔下了一灘又一灘山澗,溪流時隱時現的出沒在卵石堆下,峰回路轉后又匯聚成池,谷底很少有風,就像一面碧藍的鏡子,倒映著楓紅杏黃。山石最終沒有擋住水流的步伐,它們還是尋了個口越過巨石的肩,跌落下去,雖不成瀑,倒也迸發出潺潺的流水聲來了,于是山谷里也有了美妙的音樂。 到了黃茅培又見到稀疏的民居,山兩邊也被栽種了成片的山核桃樹,厚厚的落葉把山坡渲染成了暗紅色,谷底水線以上零星的種了點蔬菜,這段的泥土是很金貴的,太高的地方都是陡峭的巖壁自然是沒有土壤的,靠近山澗的谷底又會被流水沖刷殆盡,和京杭運河、河西走廊等這樣的商道相比,徽杭古道上的山民只得用山核桃和茶葉去交換生活必需品,然而從俊俏的山坡上打核桃采茶都是件風險很大的事,每年都有人因此喪命,因此其生存環境是相當惡劣的,盡管現在物流發達,但是采摘這一步仍不能被優化取代,食客仍然要付出高昂的價格(某種意義上說山核桃也是帶血的)。 施茶亭與江南第一關之間是整段古道中最險峻的,這條棧道沿著懸崖峭壁開鑿出來。有些轉角的地方僅容一人通過,崖壁幾近垂直,一旦失足必將粉身碎骨,完全不似前路就算滾落也有茂盛的植被阻擋,至少性命可以擔保,更加上崖壁光滑,無處可以抓扶,更有甚者巖壁上部外傾連依靠都困難,倘若大意想要靠靠歇腳,一轉身就有可能被自己背負的物資反推頂出去發生墜崖。直到這里開頭縈繞在心頭的那個為什么不用騾馬的疑問才豁然頓開,除非將牲口蒙眼,否則定然連它們也要望而卻步邁不開腿的。十分險要的幾個拐角在盡量不破壞原貌的基礎上如今已經加裝了些許防護措施,腳下歷經千年的石條也被部分更換,才允許旅者可以安心站定歇腳,同時感懷黃山余脈的氣場,否則光是保障行路安全就已耗去絕大部分的心神,再無余暇環顧四周。所以從跨過第一關那刻起,古道商旅必須牟足了勁十萬分小心地拾級而上,必須一氣呵成,直到施茶亭才能放松下來,才有心喝上一口壓驚茶,回望來路在心里向著家鄉默報平安。 正如售票員所言,直到出第一關,全程三個小時又十分鐘,只遇到三四個小團隊,加上零散的幾個山民總共就二十來個人,散落在二十幾公里的徒步線路上幾乎就是空不見人的景況。因此不論在山谷里面還是頂上,常規的喊山號子引不起一點兒回應。同時又逢陰雨天氣,天色暗得更快,基于這樣的情況,我和夫人決定不做任何逗留,立即從伏嶺鎮入口返程,而且加快了步伐,更大大縮減了拍照的動作,只將美景通過眼睛盡收到了腦海里。從安徽入浙江的正常線路更多上升攀登,因此同樣的距離,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盡管我們平日健身不輟,體能杠杠,強行軍三個半小時也才趕回到藍天凹。此時雖然只是四點半,但天很快暗了下來,而且又刮起了大風,濃重的霧氣從山頂一路蔓延下來,很快將我們籠罩在了里面。山里的鳥雀也噤聲了,四周除了茫茫一片,就剩下呼嘯的山風,吹的身上用來防濕的雨披獵獵作響,使得雨披沒撐住不久就被強風吹刮的裂成了好幾片,活像系在身上的經幡,橫著肆意飛舞。唯一值得慶幸的事所有艱難的路段都已經過去了,從藍天凹到永來村出口只有下坡路,而且路邊也不再是深溝險壑懸崖峭壁,中途也不會有岔口,就算走了分叉那也是可以通往對面的公路和村莊的,不是絕路。考慮到目前最大的障礙只是視線問題,萬不得已還能用手機勉強照明,而且估算一下就算速度降下來,最多一個半小時也能出山,于是決定繼續趁著微光行路。 過了南天門后不久,我們即到了入勝亭,整個這段比預想的要快,于是又補充了點飲食,讓眼睛進一步適應一下摸黑的環境,再往下就進入了密林,風被阻擋在外面后,聲音逐漸變得遠了小了很多,安靜下來的同時,四周也加更黑了,除了我們的登山杖偶爾撞擊在石條上發出釘釘的聲響再,最后只剩下了兩個人的腳步聲,是不是還會因為腳底打滑發出點噓吁來。想到還要經過幾處考妣的墳堆,心里面難免有點發毛。不過這種思慮閃念而過,因為我們并不信鬼神,而且知道這秋冬季節也里沒有蛇蟲,至于猛獸那更是不可能有的,所以除了確保自己不要摔倒受傷,沒有太多的驚擾,更何況這樣有驚無險的戶外經歷今后也不見得還能再有,于是我倆不禁又高興起來。 最后我們在下午六點終于在幾只土狗的無聲迎接下,摸黑回到了游客中心,順利入住客棧。 折返徽杭古道,全程大概四十二公里,步數在四萬五千步左右,海拔上下四百米不到,正常體能的旅友耗時應該在七八個小時。十一月份陰雨天氣情況下下午四點半天就黑了,林子里更甚。除了上雪堂和黃茅培有山民和客棧外,其它路段幾乎沒有人家,但是公路的話如今已經把上雪堂、下雪堂、黃茅培、逍遙村四地連通。手機無線信號覆蓋全部,4G強度足夠強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