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朋友圈出現了大量類似電影大片的圖片出現,小編原以為小伙伴們都趕巧在周末去了電影院,后來看評論才得知,原來,這些看似是電影截圖的圖片是源于一款叫“足記”的APP。
“足記”創始人楊柳表示:“對于無心插柳式的用戶迅猛增長,實話實說,我們并不知道確切原因是什么”,也有人分析稱,足記之所以出現了病毒式的增長,是因為足記團隊在問答平臺知乎上進行了相應的推廣運營。
小編從事移動游戲行業,目前手上項目“指尖”如果也能像“足記”一樣沒有所謂的推廣便一炮而紅,那半夜做夢也會笑醒了。
言歸正轉,在“足記”大紅之前,它其實并不是像楊柳所說的無所作為,而是經歷了諸多的傳播推廣。
通過搜索發現,早在2月8日最美應用就推薦了他們。
而后是微博名人“孔連順”發了使用該APP的微博,好奇心日報的推薦,3月14日何炅的微博,以及與黃曉明的微博轉發互動,直接點爆了big圈子,迅猛地擴散了開來。而再后來的事情大家看自己的朋友圈就都知道了。
“足記”的爆紅, 是否會步入“臉萌”極盛而衰的后塵不得而知,除非他們擁有超強的產品運營和操盤能力,否則不成熟的產品爆紅必然帶來的是對產品的反噬作用。
小編從自己的產品“指尖”運營角度出發,認為做好一款APP,除了提供誘人的游戲禮包,豐富的產品內容外,數據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是一個數學白癡, 但接手“指尖”項目以來,一直堅持手算數據。
分析數據的目的是:
1、明確數據跌漲背后的原因;
2、了解游戲行業數據和競爭對手;
3、清晰地了解數據跌漲和哪個活動,哪個節日或者哪個app版塊有關。
4、從數據可以分析出游戲玩家的喜好
做產品的人都知道,運營就是一個細致的活兒,不斷的優化版塊,不斷的豐富活動,不斷的嘗試,直到練成了條件反射。玩家的“痛點”是什么,版本更新需要哪些渠道推廣,什么節日該做什么活動等等。
目前“指尖”的殺手锏是游戲活動禮包,用戶增長也還在不斷積累的過程,“復制過無數成功案例,但卻依然無法黏貼成功”這是大部分APP的常態,小編不奢望“指尖”會一夜成名,只希望它在未來能獲得國內數一數二的“手游盒子”口碑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