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薛看世界的微文章《永遠不會被感激的人》,文章中媽媽的形象很是代表性。我曾經(jīng)是這樣的人,現(xiàn)在還有這樣的狀態(tài)發(fā)生,我意識到了,這是個不好的習慣,是自己負情緒的惡性循環(huán)。
?
兒子因為我無意看了他房間的一張紙,當時就說了我不解氣,吃飯前用更加嚴厲的言辭抨擊我。當時的我,說:你用以前我教會你的方式對待哦我。
?
我對兒子的個人生活照顧尤佳,洗內(nèi)褲、擦鞋、疊被褥、收洗衣物等,兒子說過我好多回:你成天收拾我的東西,把我的東西放的我都找不到,你管好你自己,誰讓你管呢?。我真是無語。我?guī)退芍赡堑模覜]說什么,他還有禮了;干這么多,沒落好的還不算,掙回來一堆埋怨和指責的話。我真是納悶,這到底發(fā)生什么了?有時我好意提醒換來你別管我行不行。我只要一張嘴,兒子就認為我管他、控制他和要求他。
?
文章中提到的那個媽媽的嘮叨,我確實有過。嘮叨:愛人把沙發(fā)做亂了,作亂起來也不整理好;兒子該去洗澡了;內(nèi)褲該換了;臉應該如何洗;衣服搭配怎么;抽時間多看些書;上班了得有眼色,注意保護自己等等,我是又吃肉又嫌腥。
?
目前碼字出來,我管的事真不少,如果換位思考,我是兒子,也會煩的。我一直認為我說的少,都是為他們好,現(xiàn)實是我說的讓人煩了,就是不說,他們的心也不靜,沒有一段時間的調(diào)整,不容易抹掉我說帶給他們的那個煩。就像我媽媽,給我的印象是喜歡爭,爭我們回娘家是否帶禮物,是否有禮數(shù)等,都印在我的腦子里了,不是她說想停就停下來的,她得需要做多少來彌補她說過的話,在我的心里,還不一定能彌補過來啊!
?
可以不做,但千萬別說。
?
說了又做了,等于白做。還不如不做的效果呢!
?
精神分析有句話:嘮叨孩子等于對孩子實施“強奸”。媽媽們都迫使他的孩子滿足其為得到的滿足,包括認同感、存在感、安全感。
?
作為媽媽,到底想表達什么?在你嘮叨的同時,想過你通過嘮叨換來什么?你是希望孩子盡快學會生活自理,還是發(fā)泄自己對生活的不滿情緒?。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如果是希望什么,就直接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愿望,“兒子,我多想看到你把你的房間整理的干干凈凈,或看到你工作和生活的開心,媽媽真為你高興,或看見你早起不用我們操心,媽媽很欣慰等等”。如果是對生活的不滿,就鼓起勇氣調(diào)整心態(tài)勇敢的面對,給兒子一個榜樣,他也會以你的方式面對他的生活。言教不如身教。
?
文章中女兒的話:你已年老,不做,沒人會怪你。可你又做又說,我們聽到的就是你的不情愿,你嫌棄我們的存在。然后我們只記得你的埋怨和嫌棄,不會記得你的付出,你這樣做是不是最傻。
?
這段女兒說的話,我讀了又讀,仔細品味其中的道理。我,即是媽媽,又是一個女兒。作為媽媽,這句“只記得抱怨和嫌棄,不記得付出”如驚雷一般,多少個日日夜夜的付出,擔驚受怕的心驚換來的是兒子對我們的“嫌棄”。作為女兒,對媽媽的埋怨多么的憎恨。
?
很多事情很怕你把他們放在一起。放在一起,你會看到很多殘酷事實和現(xiàn)實。
?
做個智慧的母親是如此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