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天都在和懶癌做斗爭,幾天沒在家,堆了一堆家務活,還有一堆橫七豎八躺在書桌上,無處擱置的書,霎那間癌細胞就擴散了。
晨間日記還是很順利,于我而言,它不僅是對生活的記錄和反思,更像是一個無條件聽我絮叨的老友,你高興了,它在,你難過了,它在,儼然成了生活的一份子。人生得此知己,足矣!
還有一件事,無需斗爭,癌細胞就投降了。我望著書,糾結著該處理掉哪些時,腦袋里的燈忽然一亮,選不出要扔掉的,那就先選留下的吧!毫不猶豫的抽出《不持有的生活》《遇見未知的自己》《大師們的寫作課》,前兩本都嚼過很多遍了,最后一本還欠火候。昨天不是反省過碎片閱讀和囫圇吐棗式閱讀的無意義嗎?
于是用了娃睡覺的整塊時間,開始重讀《大師們的寫作課》這次讀的很慢,讀了第一章的前四個小節,并且連讀了兩遍,書中引用的名家經典片段,字字珠璣。之前讀只看到了字,細讀發現有的是氣勢恢宏的山水畫,有的是標準的齊白石小品。
寫景造境,少不了色,我們眼中的灰綠紅藍,在大師筆下是血紅、隱青、冷綠、明得如火、猩紅、蒼翠、雪白。還有張愛玲獨創的富麗堂華的金灰,生動活潑的雪青、蟹殼青、竹根青、佛青、藏青。有一個發現顏色的好方法:看到一種顏色,就想想什么東西和它對應。比如褐色,可以叫咖啡色,藍色,可以叫天空色,綠色,可以叫青草色,只要發揮想象,新顏色層出不窮。
托大師們的福,不僅看了景,也賞了花。大師們對客觀世界的描寫,亦如描摹,一花一葉,是什么姿態,就畫什么姿態,不把個人的感情強加其中,多些比喻,少些造作的擬人,美麗的花兒靜靜佇立在紙上,或清淡素雅,或妖嬈嫵媚,文字的長處便是就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不像影視劇,早早的就給想象規定了條條框框,不得施展!
讀到寫吃一節,已是晌午,本來苦夏的我讀著讀著便覺得饑腸轆轆,感慨大師們也是吃貨,不僅吃的認真,寫的更是細致入微,先吃哪里,后吃哪里,肉怎樣吃,骨頭怎樣吃,一一道來。只知道看電視里的人們吃飯,食欲會大增,不想文字也有這般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