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博:0518舉個小栗子 ? ? ? ?圖/來源于真實案例
近幾天熱門文章,熱門話題之一,便是圍繞“農村孩子是否需要多讀書”和“讀書少的農村孩子現狀”而展開的。比起風花雪月金碧輝煌,也許這種具有爭議性的社會話題,更能激起人的斗志,博起更多人的共鳴。
我來自山東某大城市,以下不以社會,僅以我所就讀的高等學府為例。山東某知名財經高校,省內最低錄取分一本線以上,匯集了山東本地各個學校的精英骨干。身處三年,親身經歷下才發現,讀書的好壞與自身素質并不成正比。
以學校中經常出現的幾大類“經典現象”舉例:
(一)違反校規亂丟垃圾逃票
恐怕大家都已經司空見慣:公交車上一群女孩子咔吱咔吱吃零食,嚼得吱嘎作響,吃完喝完往旁邊一扔,甚至往窗外一扔便萬事大吉。人行道上一群男孩子喝完可樂,把瓶子隨意一丟然后在地上如同踢球一般踢來踢去。然而他們早已不是7.8歲少年,讓人因為“年齡”而會對他們過多寬容。
財經類院校男女比例更是嚴重失衡,給人一種“女子高中”的即視感。各種美女爭相斗艷,然而在看了絕大多數女生宿舍之后,我已經對“女生愛干凈”這個千年定律,充滿了深深的疑惑。不少女生在宿舍床上吃東西,吃完后直接丟到地上,包括蘋果核以及香蕉皮,次日早上再進行打掃!很多女生使用學校明令禁止使用的小電器小電鍋,冒著讓全樓全層女生宿舍,跳閘甚至火災的危險,做飯涮鍋,然而這樣只是為了節約一點點的生活費。
校園里教室里,無論是男生女生還是同性之間,總會有摟摟抱抱卿卿我我的現象,而男生在教室中邊上課邊抽煙的現象也早已屢見不鮮。至于校園外,我身邊某同學還曾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里,脫下鞋把腳翹在行李箱上,拍照留念發微博朋友圈。我看到的是“精神污染”,而他也許是因為可以出趟國而發自內心的喜悅和炫耀。
大學時光里我至今最不能理解的事情之一便是“逃票事件”。副團支書攢了一個多月生活費,去省內近郊旅游,當她回來時,臉上的笑意溢于言表。沒有講旅游的景點,沒有講旅游的歡樂,更側重的反而是回程時的“逃動車票”的經歷。當我斜斜的望著她時,發現一群同學正在艷羨的望著她,又羨慕又替她快樂。“能逃票干嘛不逃票,節約三十來塊錢也是節約!”大言不慚的話語,在她們一群人耳中,卻是最動聽的交響樂。
(二)宿舍里偷錢偷飯卡偷化妝品
作為團支書,每逢節假日都要不斷的叮囑同學們保管好隨身物品,尤其是貴重物品。可是在宿舍內丟錢丟飯卡的情況屢見不鮮。少到20塊30塊,多到200塊300塊,每年班導和院長們查出來的同學,不下幾十,每年因這些問題被處分的同學也并不在少數,卻依舊屢禁不止。
同樣,飯卡同理,等同學發現飯卡丟失,第二天去補辦的時候,原本還有幾十甚至幾百的飯卡,也許已經被刷爆,只剩余零星的幾塊甚至幾毛。化妝品偶爾試用一下別人的倒也無可厚非,成瓶拿走和倒出一半拿走的,卻也不占少數。
然而最令人痛心的,并不是學校里公然發生這種事情,而是在發生這種事情之后,被捉現行或被錄下視頻之后,還一副“俺農村來的,你是大城市來的,俺比你窮,拿你點東西不行嗎?”的態度,甚至我見過偷東西的人,罵被偷的同學“這點小事你都要去跟班導告黑狀?你不是有錢嗎?你在乎這點東西嘛你!”然后居然能帶動更多“志同道合”的舍友同學,共同排斥被偷的同學。
有人不禁問到,發生這么大的事,難道學校不管嗎?答案是肯定的,學校老師當然會管,但是幾百塊錢幾瓶化妝品,最多不過是記過而已,三個月之后自動撤銷處分。更何況并不是每次都能夠捉賊捉贓,錄到視頻留下證據。跟班導老師們深聊下才發現,每年每屆大抵都是如此,老師在職二十余年,這種學生比比皆是,看到了也不再似剛入職時那般驚異,哪怕這些同學明明高考在省內成績拔尖優異,在級部名列前茅,素質卻低下得如同三歲癡兒。
(三)網絡暴力犯罪人身攻擊
班導突然換了手機號碼微信,打了所有班委一個措手不及。在跟老師深聊之下,才發現老師的手機號碼被人惡意發布到了網上,變成了“賣淫專線”,微信也收到了大量陌生男子的“狂轟濫炸”式騷擾。事情還是源于期末考試,老師去考場監考,抓到了一位作弊的學生。這位同學不僅不為作弊而感到羞愧,還大罵老師“壞了他的好事”!回去之后,網上便有了那些“招嫖信息”。老師屢次教導無果后,終于放棄了,使用了十幾年的手機號碼。
無獨有偶,班里幾個同一宿舍的女生吵架,也便出現了上述班導老師的事情,然而性質更為惡劣甚至可以稱之為惡毒。圖片上是一名女生所寫,其實第一次看起來,連我自己都不相信這個一個名牌大學的女生的“手筆”!而這只是十幾條中最不起眼的一條,文字下方掛著的便是受害者的自拍照片。完整經過外人并不清楚,知道的只是距離報警報案過去半年有余,在院長和老師的極力“撫慰”下,在“農村孩子見識短不懂法律”“萬一拘留人孩子又是農村的,一輩子可就完了”的思想灌輸下,受害者最終還是選擇了不予理會,放棄了起訴。然而據我所知,騷擾短信、騷擾電話,也并沒有因為學校和警察出面而完全消停。
最有意思的事莫過于此。很多農村孩子一邊罵著城市人看不起“我們”,一邊做錯了事情又拿“我是農村來的不懂法律!”而振振有詞,抑或“我爸媽辛辛苦苦種地才供出我這么一個大學生”得大打“同情牌”!當受害者選擇了原諒,大多數還是會被“不得消停”或是“變本加厲”,而被“輕輕放過”的卻又會為之僥幸,再大罵一句“傻逼”。
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提升國民素質,讀書的本質是接受文化的熏陶,而現如今,農村普遍出“狀元”的社會,農村孩子又有幾個真的是“品”學兼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里分析智伯無德而亡時有感而發的至理名言,在后世依舊得以廣為傳頌的緣由,便是教育普及,讀書廣泛。然而,圣人難得,小人卻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