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點點滴滴都是才情

上大學(xué)的時候只從圖書館借過兩本書,兩本都是張愛玲,一本《傳奇》,一本《流言》。那段時間,我經(jīng)常是帶著耳機一邊聽歌,一邊看書。為張愛玲的文字搭配的是王菲的音樂,同是傳奇的女子,同是清涼的個性。

有才情的女子很多,但是才情和名氣兼具、文字和生活共生的作家里面,張愛玲首屈一指。

她的作品,她的生活,點點滴滴都是才情。終其一生,橫空出世的來,旁若無人的活,聽天由命的走。

家庭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qū)麥根路一幢沒落貴族的府邸。這里便是張愛玲的第一個家。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她的父親父親張志沂(字廷重)就是李鴻章的親外孫兒。生母黃素瓊(又名黃逸梵)則是首任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就連父親后來娶的后母孫用蕃,是曾任北洋政府國務(wù)總理的孫寶琦之女。

然而,出生在這么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張愛玲的童年卻是哀傷的、不幸的。

父親張廷重和母親黃逸梵在結(jié)婚時曾是一對人人稱羨的金童玉女,郎才女貌、門當(dāng)戶對。但是他們卻性情不合,婚后不久,張廷重便開始在外面花天酒地,嫖妓、賭錢、吸大煙,一步步墮落下去。

對新事物充滿熱情的黃逸梵無法忍受丈夫的紈绔作風(fēng),離家出走以示抗議。她撕掉了“前清故人”的標(biāo)簽,向往著自由和全新的生活,遠赴歐洲留學(xué)。后來,父親再婚,后母孫用蕃進門。孫用蕃與張廷重都有抽大煙的癖好,日子也漸漸過的拮據(jù)起來。

張愛玲自小便在疏離、冷漠的氛圍中長大,她像一顆孱弱的小苗孤單地成長,沒有足夠的雨露與陽光,不安定的生活讓她變得早熟和敏感,見慣了世人的冷眼與世事的無常,但她始終保持著倔強的姿態(tài),她不愿意讓人窺見她童年的陰影,她更不愿意讓人探知她心底愛的空洞,于是,你看到的她,一直驕傲如初。

求學(xué)

張愛玲4歲開始接受私塾教育,8歲開始學(xué)習(xí)繪畫,英文和鋼琴,并開始讀《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古典名著。11歲入讀上海圣瑪利亞女校,之后陸續(xù)在校刊上發(fā)表作品。18歲參加倫敦大學(xué)遠東區(qū)入學(xué)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獎學(xué)金,可惜日本侵華的炮火阻斷了她的行程,她只好轉(zhuǎn)入香港大學(xué)。在香港大學(xué),張愛玲發(fā)奮讀書,門門功課都能考第一名。

她看的書,用的功,經(jīng)的事慢慢奠定了她的廣博才情。沒有人是隨隨便便就成了才子才女的。

寫作

1942年夏,張愛玲22歲,與好友炎櫻從香港返回上海,正式開始了寫作生涯。在《泰晤士報》上寫影評和劇評。1943年5月,張愛玲發(fā)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6月,張愛玲發(fā)表續(xù)作《沉香屑·第二爐香》。7月,張愛玲認(rèn)識了評論家柯靈。此后張愛玲在《雜志》、《萬象》、《古今》等刊物發(fā)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jīng)》、《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

跟同時代的作家相比,她也絕對稱得上是個多產(chǎn)的作家。她寫小說,也寫散文,她寫電影劇本,也寫學(xué)術(shù)論著。《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傾城之戀》、《十八春》(后改為《半生緣》)、《紅樓夢魘》、《對照記》,她的人走了,但是她的作品一直在廣傳。王安憶說,認(rèn)識張愛玲,是為了認(rèn)識她的小說,因為于我們來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rèn)識的結(jié)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后再還給小說。

愛情

1943年12月,胡蘭成看到蘇青寄來的雜志《天地》中張愛玲的小說《封鎖》后大為贊賞,胡蘭成寫信給蘇青詢問張愛玲情況,張愛玲也從蘇青那里知道胡蘭成的情況。后胡蘭成親自拜訪張愛玲,盡管吃過閉門羹,但幾個回合下來,清高如她,也難以抵擋才貌俱佳、舌燦蓮花的胡蘭成如火的熱情與似水的柔情。兩人長談5個小時,一見傾心。此時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并且胡蘭成已經(jīng)結(jié)婚,在南京有一妻一妾以及數(shù)位情人。

但戀愛中的張愛玲難以自拔,她送給胡蘭成一張自己的照片,后面留言: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1944年8月,胡蘭成在拋棄一妻一妾后,與張愛玲定下婚約,考慮到時局不穩(wěn),兩人沒有舉行正式儀式,只寫婚書為定: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jié)為夫婦,愿使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然而,靜好和安穩(wěn)都是短暫的。

胡蘭成后來因為漢奸身份逃亡,但流亡路上,“舊疾”復(fù)發(fā),艷遇不斷。先是胡蘭成去武漢辦《大楚報》,愛上了護士小周;后來抗戰(zhàn)勝利,胡蘭成逃亡,留下張愛玲獨自面對輿論攻訐,他則愛上朋友的妻子范秀美。張愛玲去溫州找他,要他在自己與小周之間做出選擇,他不肯。

她原想拼將一世休,日日與君好,但怎奈他朝秦暮楚,旁逸斜出。痛定思痛,她終于給他寫信,信上說,“我已經(jīng)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我是經(jīng)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你不要來尋我,即或?qū)懶艁恚乙嗍遣豢吹牧恕!彪S信還附了30萬元錢,作為分手費,那是她新寫的電視劇本《不了情》《太太萬歲》的稿費。

如果只是把愛情當(dāng)做她的生命和全部,恐怕就沒有后來更多的好作品和傳奇了。

友情

張愛玲有兩個女性好朋友,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是炎櫻,另一個是蘇青。但是同樣相似的,只能共青春,不能共晚年,最終都走向陌路。

炎櫻,是張愛玲在香港大學(xué)時的同學(xué)。 多次出現(xiàn)在張愛玲的筆下,是張愛玲一生中最重要的知己。 張愛玲的插畫照片等都曾由炎櫻創(chuàng)作著色和拍攝。曾參與見證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婚禮。

張愛玲與蘇青被后人譽為“海上姊妹花”,當(dāng)年在紅塵滾滾的上海灘,兩個才女以寫作為生,紅遍上海灘。蘇青的妹妹蘇紅說她倆“好得同穿一條褲子”,張愛玲也說過:“把我和白薇、冰心相比,實在不能引起我的自豪,只有與蘇青相比我才是心甘情愿的。”可是,兩個好到無話不談的姐妹最終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

個中滋味,令人唏噓。

終于美國

1955年11月,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tǒng)號”游輪赴美國。在美國,她遇到了年長她二十九歲的劇作家賴雅,這位如父如兄的老人給了半世飄零的張愛玲一份從未有過的溫暖。1956年8月,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結(jié)婚。

新婚剛兩個月,使張愛玲寄托全部生活希望的賴雅又一次中風(fēng),并接近死亡。之后的11年,兩人默默相守,張愛玲籌錢為他看病,陪伴照料直到他離世。那一年,賴雅76歲,張愛玲47歲。

賴雅病逝后,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

她的人生是可以一分為二的,前半生她把自己書寫成了一部傳奇,后半世她只活在自己的軀殼里,任世間喧嚷,她緘默如井。

1995年9月8日,在洛杉磯的寓所她孤獨地死去,穿著她最愛的旗袍,死后一周才被人發(fā)現(xiàn)。

“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面對生活投給她的一大堆難纏的“虱子”,她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活成了堅持。

而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愛芽新知(aiyaxinzhi)。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