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公元604年),隋朝開國皇帝,弘農郡華陰人,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羅延,在位共24年。
隋文帝統一了分裂近百年的中國,并開創了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中國成為當時的盛世之國。
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十分遼闊,把農耕文明推到了人類歷史的巔峰時段,被尊為“圣人可汗”。
他一世英明,可惜選錯繼承人,導致隋朝短命而亡!
01、出身將門,仕途順利
楊堅出自關中高門弘農楊氏,是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其四世祖楊元壽被北魏任命為武川鎮司馬。
其父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在東西魏多次交戰中,楊忠屢立戰功,一路高升為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
因功賜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
由于父親太勇猛,居功至偉,直接導致楊堅的少年時光仕途一帆風順。
楊堅14歲便出來做官,15歲那年,因為他父親楊忠的功勞太大,沒法繼續封賞了。
只好將楊堅封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成紀縣公。
過了兩年,17歲的楊堅被封為驃騎大將軍,開府。
北周建立,19歲那年,楊堅成了右小宮伯,大興郡公。20歲那年,楊堅成了小宮伯、隨州刺史、大將軍。
楊忠去世以后,楊堅繼承了父親的隨國公爵位,這一年他不過28歲。
楊堅得益于父親從小的教授加上楊堅生性聰穎,繼承爵位后楊堅處事熟練老道,飽受稱贊。
北周武帝宇文邕覺得楊堅是可以拉攏的對象,便主動要求聘楊堅的大女兒楊麗華,做自己的兒媳婦,也就是太子妃。
年僅28歲,在北周寸功未立的情況下,楊堅不僅成了國公,還和皇帝成了親家關系。
35歲的楊堅,主動請命,帶著3萬大軍在河橋擊敗了北齊大軍。
36歲時,楊堅又跟著北周武帝宇文邕一起討伐北齊,在冀州擊敗北齊任城王高湝。因功被提拔為柱國、亳州總管。
02、太學生涯,結交好友,打下基礎
楊堅13歲時在太學讀書期間學習很普通,但他開始結交好友,并為自己樹立威望,楊堅在少年時就展現出了非凡的人際交往能力。
楊堅在后來一步步上位的過程中,并最終成功篡周建隋,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楊堅少年時期在太學結交的老同學。
這其中,對楊堅之后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有四個人,分別是鄭譯、王誼、元諧和崔仲方,并且這些人最后都成了隋朝的開國功臣。
鄭譯,出身于漢家大族滎陽鄭氏,他多才多藝,尤其擅長音律,楊堅后來能夠矯詔輔政,成為大丞相,鄭譯出力是最大的。
王誼,和楊堅一樣出自武川,此人和宇文家族淵源頗深,他的祖父是宇文泰的親舅舅。
王誼博覽群書又精于騎射,堪稱文武雙全,深受北周武帝的賞識和器重。
后來楊堅輔政之后,北周爆發三總管叛亂,在這危急時刻,王誼又參與了平定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的叛亂。
元諧,是北魏皇族后裔,他性格豪爽,膽識過人,在北周總管叛亂中,他堅定地站在了楊堅這一邊。
隋朝建立之后,他又參與了律令的修訂,并且參與了對吐谷渾的戰爭。
崔仲方,出身于漢家大族博陵崔氏,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能人。
就在楊堅登基稱帝的前夕,崔仲方連夜向楊堅陳述了“便宜十八事”,受到楊堅的嘉獎。
后來,在平陳戰爭中,崔仲方更是從戰略角度為隋文帝楊堅陳述了作戰方略。
從讀書時代開始,楊堅的身邊就形成了一個小團體。
后來這個團體逐漸成長并擴大,對楊堅最終成功登上皇位建立隋朝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03、聲望日隆遭猜忌
楊堅38歲時,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他兒子宇文赟順利登基。
楊堅的女兒楊麗華也因此成了皇后,楊堅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
楊堅地位聲望不斷提高,周宣帝宇文赟也開始對楊堅產生了懷疑。為此他開始打壓楊堅的勢力。
宇文赟除了楊麗華以外,又另外設立了4位皇后,這么一來他的后宮就有了5位皇后,嚴重削弱了楊麗華的地位。
宇文赟曾和楊麗華大吵一架,甚至放出狠話:一定要滅了她家全族。
他暗自派內待在皇宮埋伏殺手,并再三叮囑說:“只要楊堅有一點無禮聲色,即殺之!”
然后,他便召楊堅進宮,議論政事。楊堅幾次死里逃生,心中早有準備。
不管宇文赟怎樣激,怎樣蠻橫,楊堅都表現得神色自若,讓宇文赟無殺機可乘。
最后,楊堅想出一個“兩全”之策,通過內史上大夫鄭譯向宇文赟透露他早就有出藩之意。
這恰合宇文赟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揚州總管。這樣宇文赟才放心,楊堅也安心了。
04、宇文赟昏庸喪生,楊堅把控朝廷
雖然宇文赟是皇家世襲之君,但是他根本不是治國安邦之料。
他整日不理朝政,沉迷酒色,滿朝官員敢怒而不敢言。
宇文赟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他這皇帝當得非常不稱心。
于是,想出了一個逍遙自在的辦法,將皇位讓給年僅6歲的兒子。
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后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
這種荒淫無度的生活也剝奪了他年僅22歲的生命。
他的兒子靜帝即位后,楊堅在御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兩人的努力下。
楊堅假傳圣旨,成為了輔政大臣,輔佐宇文赟的兒子宇文闡。
年僅7歲的靜帝,還不諳世事,完全無法治理朝政,因此朝中大權,自然都落在了輔政大臣楊堅手里了。
05、掃清政敵,奪權登基
楊堅當上丞相以后,就開始了篡奪北周大權的計劃。
當時還在做大丞相的楊堅,以趙王宇文招要嫁女到突厥為名,將大部分有實力的藩王都弄到了京城控制了起來。
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等人相繼起兵反抗楊堅,聚集的兵馬多達10多萬。
楊堅以大丞相的身份,任用韋孝寬出兵打敗了尉遲迥,消滅了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敵,徹底奪取了北周天下的軍政大權。
宇文家幾個王爺想要推翻楊堅的統治,也都被楊堅一一清除。
在鏟除威脅力量以后,楊堅又開始拉攏多數鮮卑貴族,因此達到了所有人都支持他的目的。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
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在楊堅登基當天,長安城內出現了八百年難以見到一次的祥瑞天象-慶云。
06、勵精圖治,開啟開皇之治
文帝建隋朝后,精心治理,使隋朝迅速變得強大繁榮起來。
隋朝滅亡之后,其留下來的糧食,讓唐朝吃了近五十年。
隋文帝時期的經濟水平超過了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三朝。
(1)改革官制,加強中央集權
中央方面,為加強中央集權,楊堅廢5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后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
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
尚書省又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
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
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
;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2)實行州縣二級制,節省開支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鑒于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逐漸步入正軌。
據統計,文帝時期朝廷的開支相對以往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的開支減省四分之三。
全國用于行政的經費,只是南北朝時期開支的三分一,因此,隋朝國庫豐積。
(3)提倡節約,身體力行
他提倡勤儉節約,堅持從自身做起,身為皇帝,經常穿布袍子,而不是綾羅綢緞,不允許嬪妃穿華麗的衣裳。
他的房間里陳設奢華,也很少使用金銀制品做擺設,隋文帝的寢宮寒酸的不如尋常百姓家。
馬車壞了,也不換新的,而是讓宮廷里的工匠反復修了再用。他命人修補后繼續使用。
平時吃飯也很簡單,每餐葷菜只能有一個,多了的就必須撤掉。
他對子女要求也比較嚴,譬如原太子楊勇在鎧甲上繡花紋,被隋文帝楊堅知道了,被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4)鼓勵生產,發展農業
楊堅登基以后,十分注重發展。他并沒有急著南下一統江山,而是從開皇二年開始鼓勵生產。
北方經歷了長期戰亂,無主的土地很多,大量土地荒蕪。
隋文帝頒布均田和租調,把荒蕪的土地撥給農民耕種,農民安居樂業,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這一舉措既能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而且南朝士族也逐漸由衰弱到消逝。
均田制的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益處很大。
隋文帝還興修水利,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
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
廣通渠既灌溉了農田,也防止洪澇災害,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5)設平倉以防兇年
隋文帝積極儲備糧食。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因為關中糧食短缺,要靠關東漕運接濟。
所以楊堅在洛州等多處設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的糧食,并建廣通渠,方便關中漕運。
后又在民間設義倉,倡導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兇年。
(6)發展工商業
由于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分裂的局勢長達二百七十年之久,國庫空虛,百姓疾苦。
文帝采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以及入市稅,減輕人民負擔。
重鑄標準的五銖錢,大力扶持農桑、手工業和商業,鼓勵發展生產和貿易,使得隋朝的經濟迅猛發展。
在陶瓷、紡織、制造、造船等方面,手工業的制造技術都有了極大的進步。
(6)修訂法律,減省刑法
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
楊堅覺得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因此,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這樣人民就有法可依可守。
文帝規定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表明隋朝對民之寬大。
(7)整頓吏治,嚴懲貪官
在澄清吏治方面,文帝楊堅建國以來,勵精圖治,絕不容忍貪官污吏存在。
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贓枉法的官吏二百余人,州縣肅然。
隋文帝嚴厲整治地方官吏,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國家富裕,人民安居樂業。
(8)調查戶口,增加稅收
由于魏晉南北朝以來,戰爭不斷,戶籍不清,稅收不穩。
于是于開皇五年(585年)接納尚書左仆射高颎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
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余口,其中丁壯44.3萬人,
根據每戶的財產狀況,劃分為上戶、中戶、下戶,國家根據每戶的經濟狀況和成年男女的數量,征收不同標準的稅賦。
這樣以來,富人多繳,窮人少繳,稅賦承擔比較合理,貧民不用再依附豪門了,豪族勢力得到抑制。
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
(9)南征北戰,統一天下
自從南北朝末期,中國境內北周、突厥和南陳三個政權并存。
楊堅宏才大略,奪取政權后,即下決心,要勵精圖治,統一中國。
隋文帝改進北周以來的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
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并在折沖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
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隋文帝集中兵權,加強軍隊訓練,加固長城,訓練水軍。
隋文帝便制定了先鞏固內部,充實國力,南下滅陳,然后北擊突厥,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
a、對突厥先安撫,后征服
后因突厥舉兵南下襲擾的規模越來越大,隋文帝被迫改變先前的“取南和北"戰略,并制定“先北后南"計劃。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計劃,隋文帝經過了6年對突厥的安撫,已經穩定了自己的大后方。
隋文帝便派兵攻打不時侵擾的突厥,后采用離間分化的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讓其內部自相殘殺,迫使東西突厥先后稱臣降附。
b、采用聯姻方法,西梁歸降
征服了突厥后,橫亙在隋文帝眼前的,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
隋文帝為了表現出對西梁的重視,讓自己的兒子楊廣娶了梁明帝蕭巋的女兒蕭氏為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皇后。
公元587年,隋朝開始了一統天下的行動,但是對于西梁,隋文帝并不想動手,于是一紙詔書招西梁的皇帝蕭巋入朝。
蕭巋雖然文武全才,但是也不敢和隋朝翻臉,于是乖乖地來到了長安。
隋朝派遣將領駐守江陵,引起了西梁貴族們的恐慌。
這些貴族認為自己不會有好下場,于是全都投降了陳朝。
c、集中兵力滅陳朝
最后,隋文帝全力謀劃滅陳,他采納謀士的建議,干擾南朝陳國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
而當時南陳的皇帝是陳后主陳叔寶,是個不過問國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主。
他生活糜爛、奢侈荒淫,對民眾聚斂無厭,面對北方隋朝軍事上的挑釁和破壞,熟視無睹。
他對隋朝的磨刀霍霍、虎視眈眈,視而不見,憑恃“長江天塹”,疏于防務。
在他的統治下,陳國政治極端腐敗,府庫空虛,民不聊生,內部矛盾十分尖銳。
聽說隋文帝要南征,南朝群臣非常著急,建議陳后主早做準備,可是陳叔寶,不但不聽還斬殺大臣。
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戰船,派他的兒子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擔任副帥。
賀若弼、韓擒虎為大將,帶領51萬大軍,分八路進兵,向陳朝攻來。
十二月,隋朝的滅陳戰爭正式開始,楊素率水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占領延州等上游陳軍防御。
連續攻下了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岐亭、延洲(今長江西陵峽口)等地,陳軍的上游防御全面崩潰。
中游陳軍也被楊俊阻于漢口一帶,為下游隋軍創造有利條件。
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令(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賀若弼和韓擒虎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包圍建康。
隋朝大將韓擒虎帶兵沖入宮中,從一口枯井中找到了和張麗華、孔貴嬪躲在一起的陳叔寶,并將之擒獲,陳朝滅亡了。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后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不受朝廷控制。
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
同年,琉球群島也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圣人可汗,愿意為藩屬國世代歸順,千萬世為圣朝典牛馬。
從此,隋文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態,改變中國長期混亂的局勢。
隋文帝征服各族蠻夷部落,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中國又回到了太平盛世。
統一全國后,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
(10)科舉制度,選拔人才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運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具創新的人才選拔舉措。
在沒有科舉制度之前的漢代,選拔人才主要靠征辟、察舉,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這些都不是公平公正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特別是氏族大家把持朝政的時期,寒門子弟根本就沒有可能入朝為官,一朝是寒門,一輩子是寒門。
而當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之后,無論是寒門還是貴族,只要有才華有能力,就可以通過科舉實現逆襲,這就大大激起了那些寒門士子求學的愿望。
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開始命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延的矛盾。
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于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06、至誠待民,慈愛心
楊堅十分留意民間疾苦,他外出時,每逢有人攔路上表,他總要停下來,親自接見詢問。
594年,關中大早,百姓饑荒,他派人去了解百姓所吃的食物,得知他們吃的竟是豆粉拌糠,楊堅心里非常沉痛。
他將這些食物出示給群臣,流著眼淚責備自己的無能,命令撤銷自己日常的膳食,一年之內,不飲酒,不吃肉。
他還曾親自來到饑民中間,帶著饑民到較為富庶的洛陽就食,命令侍衛不準驅趕、威嚇百姓。
遇見扶老攜幼的人群,他引馬讓路,善言撫慰。路難走的地方,他還命令左右幫助挑擔的災民通過。這些親民的舉動是很暖人心的。
公元600年,齊州(今山東濟南)有個小官叫王伽,押送李參等七十多個犯人去京城。
他們走到河南榮陽時,王伽對李參等人說:“你們犯了國法,受罪是應當的,但看看護送你們的民夫,一路上多么辛苦,你們于心能安嗎?”
李參等人謝罪,王伽就遣散民夫,釋放李參等犯人,約定日期到京城主動會齊,說道:“如果你們失約,我只有代你們去受死了。”
到了限期,七十多人竟一個不少。楊堅聽了后很贊賞,召李參等人攜帶妻子入宮賜宴,宣布赦免了他們。
并且下了一道詔書,說只要官吏有慈愛之心,至誠待民,百姓并非難教,要官吏向王伽學習。
楊堅留意民間疾苦的行為,在歷代帝王中是少見的。
07、廢長立幼,埋禍根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隋文帝勵精圖治創造了開皇盛世,可惜晚年由于多疑,聽信讒言,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他被善于偽裝的楊廣蒙蔽了眼睛,廢長立幼,導致他嘔心瀝血建立的隋朝,短命而亡!
(1)性情溫和的楊勇被選為太子
楊廣楊勇是隋文帝楊堅長子,母為文獻皇后獨孤伽羅。
楊勇容貌俊美,生性好學,善于詞賦之道,個性寬厚溫和且率真,為人不矯揉造作。
楊堅登基后,楊勇被立為皇太子,而且頗為欣賞兒子的隋煬帝下令楊勇參與所有的軍國政事的決斷。
(1)楊勇恃寵而驕,屢屢犯錯
但隨著在太子位置上一坐十多年,楊勇依仗皇帝老爸對自己的器重,曾經很受青睞大兒子開始有點不自重了。
太子楊勇自恃嬌寵,他染上了許多奢侈的習性與楊堅崇尚儉樸的習慣肯定是沖突的,楊堅對楊勇產生厭惡感。
楊勇生性好色,且喜愛浮華奢侈。他有許多妾侍,整日和姬妾廝混冷落正妃。
其中一位云昭訓,姿色嬌美特別得到楊勇的寵愛。云昭訓生下三個兒子,故而受到的待遇與正室不相上下。
元氏是楊勇的原配妻子,她生性溫婉良善正經有禮,是獨孤皇后親身選擇的太子妃。
楊勇的正妻元妃得不到寵愛,心胸又狹窄,久而郁悶攻心,不多久就死了。
楊勇隨即讓云昭訓主持太子宮。這讓很重視夫妻感情的,楊勇的母親孤獨伽羅皇后十分不滿。
如果生活作風不檢點還只是小節的話,那“冬至朝見”的事件,則成為了太子楊勇人設徹底崩塌的“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冬至,是中國古代王朝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這一天,文武百官都要齊聚皇宮給皇帝跪拜恭賀。
但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不少當朝大員覲見楊勇也也施以朝見之禮,而楊勇不知眉眼高低的竟然接受他們的祝賀。
很快,這件事傳到隋文帝耳朵里,在封建王朝僭越禮制可是殺頭之罪。
雖然隋文帝只是嚴厲責備楊勇違反禮制,同時下令臣下不得再以朝見禮去見楊勇。
這個越禮的舉動,很顯然增加了皇上對太子的防備之心。
(3)楊廣聰明伶俐,受寵愛
楊廣,是楊堅的小兒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楊廣天資聰穎,不僅僅文學方面造詣比較強。
他還擅長騎馬騎射,楊堅和獨孤皇后就比較喜歡他的這個小兒子。
楊廣14歲的時候,隋文帝就給他取了一個媳婦,她是西梁孝明帝的閨女。
這個女人其實不僅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一種心靈上的知音和朋友。
楊廣和她結婚后,情投意合、琴瑟和鳴。這也是婆婆文獻皇后獨孤伽羅非常認可的一點。
為了讓楊廣盡快成長起來,楊堅指派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官員協助他處理政務。
在這些“名師”的指導下,聰明好學的楊廣很快就掌握了為政之道。
(4)楊廣能征慣戰,善于偽裝,贏得好感
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任命楊廣為行軍元帥,統領全軍。楊廣在討伐南陳的戰爭中一路勢如破竹。
楊廣平定南陳立下了赫赫之功,卻沒有居功自傲。拿下建康(今南京)之后,將俘獲的所有物資悉數上交到隋朝的國庫之中。
之后,楊廣被長期派駐南方,擔任揚州總管一職,負責整個南方境界的經營。楊廣借此贏得了南方貴族勢力的支持。
同時,他通過恢復和贊助佛教活動,讓喜好禮佛的南方人敵意逐漸消除。而且贏得了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的歡心。
楊廣的這些舉動為他在朝廷中贏得了不少美名,也讓他得到了楊堅的高度贊賞。
況且楊廣心機叵測,遠遠比楊勇要深得多。他非常了解楊堅和獨孤伽羅喜歡什么樣的繼承者。
在獲得楊堅和獨孤皇后對楊勇態度之后,楊廣開始偽裝自己。楊廣控制、隱藏住自己的野心,不被楊堅所察覺。
他把姬妾藏起來,裝著只和蕭妃長相廝守。楊廣還努力表現出節儉的形象,不穿華服,不接近美色。
在他們面前偽裝成一個對父母孝順、不事縱情享樂、又無絕對野心的賢王。
讓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都非常滿意,偽裝的如此完美楊廣自然得到了楊堅歡心,也讓他下定決心要廢長立幼!
開皇二十年(600年)十月,隋文帝廢楊勇,十一月,改立楊廣為皇太子。
楊勇被廢而且貶為庶人,完全遠離朝堂中心的紛紛擾擾。
08、隋文帝與獨孤皇后伉儷情深
獨孤伽羅是名門淑女,祖輩是北匈奴的。不僅歷史悠久,是北魏的八大姓之一。
父親獨孤信在北魏六鎮起義時立下汗馬功勞而得到軍功。
母親的家族是中古時期鼎鼎有名的文化世家,家族中重視對后輩的文化教育,因此家族人才輩出。
獨孤伽羅由于受這樣文化氛圍的熏陶,也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
由于門當戶對,獨孤伽羅十四歲就嫁給大將軍楊忠的嫡長子楊堅,也相當于兩家強強聯手,建設霸業。
獨孤伽羅眼界開闊,性格堅毅,頗有見識,非一般閨閣女子可比。楊堅素有大志,頗有男兒氣概,也令人心折。
門當戶對的楊堅與孤獨伽羅被命運安排到一起,婚后兩人琴瑟和鳴,彼此都發現遇到了對的人。
生逢南北朝的亂世,政治風云變幻。宇文氏推翻了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權,大權落在了權臣宇文護的手中。
宇文護是獨孤信的政敵,兩人素來不合,獨孤家一時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但是這巨大的打擊沒有摧毀這個剛剛組建的小家,楊堅并沒有因為妻子家庭的變故而疏遠她。
獨孤家倒了,但楊家還在。楊堅決不肯拋棄發妻,也不肯依附宇文護。
貧賤不能移,同富貴也共患難,楊堅與孤獨伽羅的感情在惡劣的環境中更加深厚。
楊堅依然遵守著剛剛完婚時對妻子的許諾“這一生只能有獨孤伽羅一個正妻”。
在他們婚后數月,北周政治斗爭越發激烈,越來越多的人被牽涉了進來。獨孤家族實力徹底被瓦解,慢慢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楊堅受到了很大的牽連,原來可以平步青云的他,現在甚至連續八年不得升職。
在這段艱苦的歲月里,他們攜手共進,楊堅曾指著月亮對獨孤伽羅起誓,說此生“誓無異生之子”。
他們一生共育有五子五女,非常的幸福美滿。同時,他們一生風雨同舟,克服了大大小小無數的困難。
政治風云變幻莫測,但是獨孤伽羅一直是楊堅的妻子、朋友、知己,是他一生的堅實后盾。
那時的他已經大權在握,可是究竟是該自立門戶還是該盡心盡力地輔佐幼主,何去何從,楊堅猶豫不決。
獨孤伽羅提醒楊堅與其再過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提心吊膽的生活,不如一鼓作氣自己稱帝。楊堅下定決心要建立屬于自己的王朝。
開皇元年楊堅即位,至此隋朝建立了,在皇帝的登基大典后不久就冊封獨孤伽羅為大隋朝的第一位皇后。
他們夫妻依舊像從前一樣同寢共食,常年如膠似漆地生活在一起,就連上朝時也不例外。
獨孤皇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聰明過人,她能做到參政但是卻不亂政,適時向隋文帝楊堅貢獻意見。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獨孤伽羅擁有大的眼界,她不會強留丈夫在她身邊,而是選擇去送丈夫上朝。
每一次隋文帝上朝,她同輦而行,而且送到大殿外就會停下,從來不會越界。
等到文帝下朝,她就早已在大殿外等候,夫妻倆“相視一笑”在一起回宮,多年如此可謂是風雨無阻。
在獨孤伽羅的大力支持下,楊堅大刀闊斧進行了大量的改革。
新修公共基礎設施,修訂歷法,休養生息,減免稅賦……慢慢地隋朝變得國庫豐盈,開始了國富民強的歷史。
獨孤皇后與隋文帝楊堅攜手走過四十五載后長逝于永安宮。
皇后獨孤伽羅出殯時,生活簡樸的楊堅以最高規格安排葬禮,并且自己親自扶棺送獨孤皇后下葬,葬禮上年過六十的九五至尊哭的像個孩子。
隋文帝為孤獨皇后修建了一座奢華的禪定寺,還命令高僧在宮中做了49天的法事,他全程參與法事。
他時常想起與獨孤皇后一起奮斗的歲月。但是斯人已逝,他整日以淚洗面也沒有辦法改變。
兩年后,隋文帝楊堅逝世,二人合葬于太陵。
08、楊廣弒父殺兄。隋文帝悲慘離世
仁壽四年(604年),楊堅患病住在仁壽宮,尚書左仆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都進入仁壽宮侍病。
楊堅召楊廣入內居崐住在大寶殿,楊廣考慮到如果楊堅去世,必須預先作好防備措施,他親手寫了一封信封好,派人送出來詢問楊素。
楊素把情況一條條寫下來回復楊廣,宮人誤把回信送到了楊堅的寢宮,楊堅看后極為憤怒。
天剛亮,宣華夫人出去更衣,被楊廣所逼迫,宣華夫人拒絕了他才得以脫身。
她回到文帝的寢宮,楊堅奇怪她神色不對,問什么原因,宣華夫人流著淚說:“太子無禮!”
楊堅憤怒,捶著床說:“這個畜生!怎么可以將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獨孤誤了我!”
他叫來柳述、元巖說,他要見楊勇。柳述、元巖出了楊堅的寢宮,起草敕書。
楊素聞知此事,告訴了楊廣。楊廣假傳楊堅的旨意將柳述、元巖逮捕,關進大理獄。
他們迅速調來東宮的裨將兵士來宿衛仁壽宮,宮門禁止出入。
并派宇文述、郭衍進入調度指揮;命令右庶子張衡進入仁壽宮侍侯楊堅。后宮的人員全被趕到別的房間去。隨后,楊堅在大寶殿駕崩。
楊堅在位23年,終年64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于泰陵(今天陜西省楊陵區城西5公里處)。
一代英主卻因選錯了繼承人,導致楊勇身亡,自己也死在楊廣手上。
更可悲的是,楊廣登基,倒行逆施,使隋朝很快滅亡,真是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