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動開始》邊讀邊寫筆記(上)

《從行動開始》

常見的成長軌跡大概是這樣的:

①用自己的現有思維去做事情

②遇到挫折

③尋找解決方法

④通過學習或者請教獲得一種新的思路

⑤反復訓練給自己心理暗示,轉變自己的思維

⑥嘗試用新的方法去行動

⑦用新方法獲得正向反饋

⑧放心地用新的認知覆蓋舊認知

⑨以后都會使用新認知做事情

至此完成認知升級的過程

這些步驟過于繁瑣,每一步都會像漏斗一樣過濾掉大部分的人。同時,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思維認知是很難的,這也是很多人停止成長和進步的原因之一。

這本書就告訴我們,通過先行動再轉變思維的方法,簡單地調換一下順序,就能提高成長的速度和成功率。

第一章 難以改變的原因

作者認為,我們生活不如意的原因是行動造成的,我們可以通過“行動科學管理術”實現自己的愿望,即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無法測量的因素,只以行動作為一切判斷的標準。

我們的認知存在著很多缺陷,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無數優秀的設計師、產品經理、數據專家通過分析用戶行為,將產品設計成符合我們內心感性需求的狀態,讓我們作出很多非理性的選擇。比如雙十一大促的時候,先提高價格再打五折,實際上并沒有便宜多少,讓會給人一種不買就會吃虧的錯覺,讓用戶囤積很多可能本來并不需要的商品。

我們把這種非理性思考稱為“自動化思考”,人們每天會做出700次自動化思考,這種思考會讓我們產生認知偏差,做出非理性決策,引發非理性行為。

除此之外,人是感性的,情感和情緒都會干擾我們的理性思考,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出真正有價值和理性的決策。

既然我們的認知并不靠譜,那么我們只能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達到想要的結果。

第二章 戒除壞習慣

意識難以依靠,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積累正向的結果,一步一步達到我們的目標。

怎樣不被混亂的思緒和波動的情緒影響呢?作者告訴我們,通過將注意力聚焦在此時此刻,不被過去和未來所影響,只專注于眼前的事物,可以進入一種叫“正念”的狀態。

這一章節,作者通過五個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分析了導致主人公們陷入困境的原因,每個事例后面提供了兩種馬上可以執行的行動,來告訴他們如何通過行動逃離困境。

不過感覺這些事例基本上是為了湊篇幅才放在這里的,快速閱讀一下就好,不用太花心思研究。

第三章 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

有一個理論說我們都是騎象人,底下的大象是我們的心理,絕大部分情況下不受我們控制,我們只能被動地被它帶到錯誤的地方。這里也呼應了第一章所講的,我們的很多思維、理念、信念、判斷、決策都是存在偏差的,甚至是完全非理性和錯誤的。

第三章再一次告訴我們,我們的感覺和認知是多么不靠譜,被環境、情感、情緒所影響,做出錯誤的決策使得我們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亂。

有些人喜歡回憶過去痛苦的經歷,深深陷入悔恨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有些人過分關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導致自信心受到毀滅性打擊。在心理學上也有理論叫“自證宣言”,自己認為事情是什么樣,最終這個理念會引導自己的行為,讓事情導向這個悲觀的結果,悲觀的結果又會加強這個負面的信念,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我們要跳出自己的錯誤的信念,只關注當下的客觀事實,減少情緒波動和情感雜念,不想過去和未來,這樣能通過理性判斷出當下最好的行動,用行動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這本書的上半本就讀完了,核心就是一句話:我們的認知和感受非常不靠譜,它們和事實差別十萬八千里。我們要敢于打破這種“自動化思考”,把注意力投在當下的眼前的客觀事實上,這樣比較容易找到最好的答案。


第一次這樣讀書,邊讀書邊寫

不知道效果怎么樣,先做著看看嘍

反正認知不靠譜嘛

從行動開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