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原詞、注釋、翻譯、賞析
【原詞】:
水調(diào)歌頭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靶μm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注釋]
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居于黃州(今湖北黃岡)。
①作:建造。濕青紅:濕潤的青漆、紅漆顏色。濕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鮮潤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蘇揚州市,歐陽修所建。
③蘭臺公子:指宋玉,他曾任蘭臺令,相傳蘭臺故址在湖北鐘祥縣境內(nèi)。
④天籟:萬物發(fā)出的自然之聲音,這里指風聲。
⑤剛道:硬要說,偏說。
【翻譯】
落日時分,我卷起錦繡窗簾,快哉亭下,亭連水,水連空,(水天一色)。我知道你是為了我才新建造的這座亭子,窗戶上青紅油漆都還沒干呢。我經(jīng)常記起在平山堂上,倚靠著枕頭躺著欣賞煙雨迷蒙中的江南,看見一只孤單的鴻雁越飛越遠,直至隱沒在遙遠迷蒙之中。(在這快哉亭上),我體會到了醉翁說的話:“山光水色若有若無,若隱若現(xiàn)”。寬達一千頃的廣闊江面,全都像鏡子似的潔凈澄澈,水面倒影著碧綠的山峰。忽然波浪涌起,掀動激蕩著一只小船上的白頭老人??尚μm臺公子,不理解莊生所說的天籟的美妙之處,硬說風分為雌雄。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氣,才能享受、領會到這長達千里的“快哉”之風。
【賞析】:
《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作者貶居黃州時,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此詞上片前四句以實筆寫景,目光由遠及近,然后轉(zhuǎn)入對平山堂的回憶,后五句寫平山堂,實際是以虛筆寫快哉亭,二者風光一致,對歐陽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見得親切;過片五句再次轉(zhuǎn)回到目前,江面由靜謐安閑而忽然波瀾洶涌,作者視角也由千頃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漁翁,最后三句議論和兩句抒情即由此生發(fā)出來,表現(xiàn)了作者超然于萬物之上的瀟灑胸襟,以及對心性修養(yǎng)的不懈追求,這是作者尋找的內(nèi)在超越之路。全詞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一爐,表現(xiàn)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蘇詞雄奇奔放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