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薪五萬,我卻一點都不快樂。”
說這話的男人叫做陳建,是一名90后。
他的工作曾經令很多人羨慕,電影美術指導。
這樣的年紀能有這樣的工作著實不易。
每個月5萬的話,一年攢攢錢也能有幾十萬了。
不出幾年,小日子過得也很紅火啊。
可是,他卻在此時毅然的辭職了。
要說他跳槽找到更好的工作了也不會讓別人說什么。
但他辭去了這份高薪水工作后卻干起了外賣,這就令很多人有些不解。
各種嘲諷開始出現。
“假的吧?工資這么高他舍得?”
“一看就是沒窮過。”
我能明白嘲諷者的心態,更何況現在正處于疫情期間,誰都不容易。
等你看了他的辭職理由后,未免會有一些明白,他為什么這樣做。
過去,每天經常熬夜、通宵,身體都累垮了,渾身是病。
忙碌了幾個日夜后,可能甲方的一句話就將你所有的努力全部否決,所有的辛苦白費。
這些來自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太大了。
無處發泄,只能堆積,日積月累,就漸漸的讓自己力不從心起來。
可自從做起了外賣員之后。
這是腰不疼痛腿不抽筋,一口氣就能奔五樓了。
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就是:
“辭職一點都不后悔,現在我脂肪肝都跑沒了,做騎手讓我找回了我自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只不過旁人看到的終究是一場煙。
不真正經歷過那段日子是永遠無法體會的。
你不曾通宵工作過,不了解那頭痛欲絕的感覺。
你不曾被人接連否認過,不了解那被摧殘的心有多難過。
身體沒有出現問題時,也不會了解有些東西遠比錢重要的多。
沒有什么比快樂和身體更重要了。
況且,誰規定送外賣就不會成功,誰規定成功只有一條路的。
成功遠不止一種方法。
2
陳建不是第一個辭職送外賣的人。
在去年,有一篇2.3萬字的長文在網絡上火了起來,名字叫《一個北大畢業生決定去送外賣》。講的是北大碩士生小張工作不順利,辭職去當了外賣小哥。
他是名校畢業,碩士研究生,高學歷、好工作。
但是這一切都不是他內心的選擇。
他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從來都是隨大波,高考后匆匆選擇了專業,大學畢業后,身邊的人紛紛考研了。于是他也考研了。
他做的一切事情看似合理,可他覺得完全不合理。
自從25歲以后,他開始變得迷茫。
他開始像他的父輩一樣脫發、發福、健忘。
開始覺得每日坐在鮮亮的北京寫字樓里,和當年在國營廠里機械工作的老一輩沒有分別。
咀嚼明星的熱搜、緋聞、八卦,和老一輩喜歡背后說鄰居閑話也沒什么分別。
用知識付費和旅行制造自己能看見更大世界的錯覺,和他們用保健品安慰自己能健康長壽本質也差不多。
他能夠預見自己的未來,會變成一個謝頂的老男人,在一份安穩的工作中混到中層,每天的樂趣就是給自己找點附庸風雅的愛好,每天看女下屬的大腿,還有回家問孩子,為什么不珍惜現在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他受夠了。
所以,女朋友出國后,他毅然決然的辭掉了寫字樓的工作,做了一名普通的外賣員。
看似普通卻又不普通。
他發現那些外賣員的生活過得遠比寫字樓工作的人開心多了。
他們早晨醒來唯一的目標就是多送幾單東西,下班后,回職工宿舍的路上,買點熟肉、涼菜、饅頭,再來瓶啤酒。
吃完和朋友吹吹牛,洗個熱水澡。
在北京每個月賺上八九千工資,干上幾年回家,蓋房、娶妻、做小買賣。
這樣的生活讓他很是羨慕。
而且,他發現送外賣還能讓自己減肥,有更多的業余時間可以豐富自己,有精力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漸漸的明白了,比起那些所謂的他人眼中的成功,自己的快樂最重要。
要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樣的?
3
有人規定受過受過了高等教育,就應該去奉獻你的價值嗎?
有人說過送外賣就沒有價值嗎?
那些送外賣的、拾荒的人中很有可能就有著大師的存在。
最近一個在蘭州靠撿紙箱為生的大爺的視頻火了,很多關于他分析行業和金融業的視頻,看起來非常專業,跟他撿廢品的形象反差太大。
大爺說中國股市未來十年是慢牛的狀態,甚至還得到了雪球等財經領域專業KOL的認證。
這位牛人也被稱作“民間巴菲特”。
了解后可以發現,大爺的分析思路十分清晰。
他采用的是基本面分析,對經濟周期有概念,有自己的數據體系,對A股歷史和特色有了解。
大爺拾荒這么多年,依然有如此優秀的邏輯和大局觀,實屬不易。
從相關信息得知,大爺29歲時曾是系統內最年輕的處級干部、炒借殼創辦公司、公司高管。
這樣一個人,現在的生活雖然暫時不如一,但是他的反應依舊敏捷。
你有什么資格看不起人家的?
無獨有偶,在去年有一位大火的“沈大師”,一位滿腹經綸的流浪漢。
沈巍曾是體系內的一員,卻流浪于江湖。
時常能夠在地鐵和路燈下看到他拿著《尚書》《論語》等書籍。
他給網友說《論語》,他說古人簡單八字足以概括處世道理。
善始者眾,善終著寡。
除了儒家經典,他對現代商業和經濟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其實,我們的身邊從來都不缺少“掃地僧”,缺乏的是發現他們的眼睛。
任何職業都是值得尊重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4
沒有人規定就一定要一輩子做一個行業,做自己喜歡的才最重要。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中學畢業后成為了森工局下屬的營林處的職工。
那個年代,這份工作有點太好了。他
只要安穩本分,本來是可以度過平凡的一生。
可是他耐不住性子去當兵了,在24時就被推薦到大連陸軍學院學習。
1988年,34歲的王健林當上了地方政府的辦公室主任,此時的他年輕能干,又有魄力。他在接受采訪時說道,“自己當時已經有了進入省委工作的機會。”?
這是一個多么好的工作,前途一片光明。
只不過,那個年代正值下海經商潮,王健林便果斷辭職“下海”經商。
我們相信,在那時一定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不理解,但是,現在看看,正是他的這種毅力成就了他。
人活著,不是為他人而活,而是為自己活。
在別人眼中,你的地位、你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風光。
可是,只有自己知道,這一切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
如果你足夠熱愛,即使在普通的職業,你也能做的很出色,也不能發光發彩。
沒有平凡的工作,有的只是平凡的人。
工作不分高低貴賤,關鍵在于做事情的人。
無論在什么職位,都不能放棄自己,帶著心中的熱愛,前進。
很多時候,命運的選擇權就握在我們的手中。
當選擇出現時,看你是否能夠把握的住。
人生的發光地不只一個,處處都是。
并不是年薪百萬的人生才值得過,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