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魚大大課堂—葛鵬彪
一、IPA系統的組成
分為八個部分。水槽,攔魚網,水槽走道,氣提式增氧機,底增氧系統,吸污系統,投料系統,捕魚系統。
二、水槽
主要注意2個方面:尺寸和材質:美國大豆協會給的標準尺寸是水槽養殖區長度22米,寬度5米,吸污區3米,深度2-3米,尺寸設置是有流體力學根據的。
材料選擇,除了水泥池,還有不銹鋼,鍍鋅框架加PAC板材,塑料,鍍鋅框架加土工膜,帆布等,需要保證強度,使用安全和使用一定的年限,使用功能不能有缺陷。
三、攔魚網
水槽有3塊,前端和末端各有一張,防止魚逃出,吸污區的末端也有一張,防止養水區的濾食性生物進入吸污區,網眼過小影響水流交換,水槽內的網要求網絲較細,網眼的尺寸一般為2-3公分。一般可采用不銹鋼,必須注意攔魚網的材質,防止魚頂水撞網的受傷,可以采用防撞網。
四、水槽走道
水槽走道2個,前段和后端,0.8-1.5米寬度,方便行走和捕魚,可以使用鋼構結構和混凝土結構。規模大,數量多的水槽需要考慮遠程水槽出魚的問題。
五、氣提式增氧機
IPA系統的心臟。標準水槽的配置,每個水槽配置2.2千瓦的氣提式增氧機。氣提式增氧機可以串聯起來,以便靈活調整氣體式增氧機的開關,實際單個槽的使用功率為0.9千瓦。氣體式增氧機每度電可以產生3.6公斤氧氣。具有好的推水作用(平推)。對于質量要求高,曝氣管的抗堵塞能力較強。風機需要加單向閥門。曝氣管前段也需要加球閥控制。
六、底增氧系統
水槽內的氧來源有三方面,一是外塘內的氧來源,底增氧系統,氣體增氧機產生的氧氣,底增氧系統,每3-4個水槽配置3千瓦的增氧系統,主要起增氧作用,獨立于氣提增氧機的系統,增加系統的穩定性,預防用藥增氧,便于用藥。在水槽的兩邊布置32米抗菌增氧管。
把底部的糞便帶起來,有鯉利于糞便向水槽末端移動。密度高的話需要提高底增氧的配置。
七、吸污系統
對于產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底排污的方式,水槽末端的集污池,再通過水泵抽出去。吸塵器,吸污區放置吸塵器和水泵,在集污區來回走動,及時把污物吸出去,相對而言,吸塵器式的底排污是吸污系統發展的方向。
八、投料系統
引入流水池專用的投料機。普通的投料機經過改裝,把扇形的出料面,改成直線式的出料方式。水槽多的話,飼料運輸量就會很大,可以采用大的料倉和輸送的管路,可讓每個池開一個通路,這樣可節省人工成本。朝著全自動投料系統的方向發展。
九、捕魚系統
捕撈相對較大池養殖方便,通過類似網箱的裝置,把水槽里面的魚趕進網箱,捕撈非常方便。遠端水槽運輸。可通過網箱,吸魚機等方式進行捕魚等,捕魚變得簡單,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