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之間,2017年就到了最后一天、最后一刻。
我的2017不算虛度,原本還想年底再沖沖“業績”,可是12月總有這事那事在趕,就這樣吧。
2017比往年記錄的稍多一些,這是個好習慣!
出去旅游之前,比往年做更多功課,看跟目的地有關的書、電影、電視。這一年去了日本京都和大阪,英國英格蘭和蘇格蘭多地,臺北又去了一次,北京、天津、上海、無錫之類的高鐵沿線城市跑跑,哦,還去過一趟甘肅天水……
不知道看了多少部電影,30部應該有吧,印象比較深刻的有:《薩利機長》《七月與安生》《怦然心動》《岡仁波齊》《重返狼群》《看不見的客人》……
不算專業書(專業書其實沒看幾本啦),閑書看了差不多50本。記性不好,就記記筆記,偶爾還會寫讀后感,大約寫了10篇,但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卻沒寫讀后感,總覺得難以平靜、難以理清……
仿佛欠了債似的,2017的最后一天、最后時刻來還!
看電影時而會被煽情得落淚,看書則極少,而《當呼吸變成空氣》卻是一本讓我看到后來覺得心痛、不斷落淚的書。
7月,看完此書的當日只記下“很受觸動和感動!思考生命與死亡,看到愛與努力!”
8月,在英國牛津Blackwell書店——“世界最大售書室”、“世界最好的學術性書店”,很不相稱的小小的櫥窗中醒目地陳列著那么多本《When Breath Becomes Air》,心中有種遇到知音的心動和溫暖!
9月,又找時間看了一遍。第二次讀,心情就平靜多了,注意到了第一次沒有注意到的一些地方,也能多一點思考,而不僅僅是初見時的心痛和震撼了。
作者是1977年出生的保羅·卡拉尼什,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英語文學和人體生物學雙料學位,還在劍橋大學獲得了醫藥哲學碩士學位,然后在耶魯大學醫學院繼續深造,行醫時還獲得過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保羅在書中回顧了他的成長,他作為醫生的工作和生活,記錄了他罹患癌癥走向死亡的思考和從容,坦然真誠,充滿力量!
雖身處另一個世界、不曾學醫、不是醫生,但讀這本書時,我常常頗有共鳴。例如:“這景象如此崇高偉大……仿佛上帝在說’要有光!’在高山、大地、宇宙這無限的遼遠廣闊之中,你情不自禁地覺得自己是渺小的一粒微塵,然而還是能感覺自己的雙腳踩在大地上,確信自己存在于這莊嚴宏偉的天地之間?!边@讓我想起2014年在西藏的感覺,置身于那么恢宏的天地間,意識到人類的渺小,感受到冥冥之中偉大的力量與神的存在。那種壯美宏大是什么照片、電影也無法展示出來的,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
作者第一年做住院醫師,就立志要做最好的外科醫生、整個醫院最好的醫生,并給自己做了四十年的職業規劃。而我,當老師已9年,沒有過類似的目標,職業規劃就是現在這樣下去直到退休……不禁羞愧難當!自己可否也立個目標?哪怕成不了最好的老師,至少做個更好的老師、優秀的老師!他看到同為醫生的父親親切和藹地與病人交流,春風化雨般在病人心中建立信任,與病人攜手面對病痛與死亡,他備受啟發和鼓舞。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不也應該如此嗎?如同醫生與病人不應該僅僅是冷冷的醫患關系,教師與學生也不應該是疏離的師生關系,還應該通過親切交流建立起足夠的信任。
有人說,教師是一個孤獨的職業,是一場單戀,某種程度上是如此,但更大程度上并不是。我的心態一變,有了做更好老師這個目標,有了更親切地對待學生的意識,這學期對學生更多投入和友善,學生的反應常常讓我驚喜。能想象嗎?大學課堂上一個個同學積極舉手搶著發言,課間休息還有同學主動展示案例;下課總有同學來不斷問問題,即使周末假日也有;課堂上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還不夠,還自己做題然后問老師;校園里遇到,認識的、不認識的同學們笑瞇瞇地說“老師好!”……做老師的幸福感這個學期尤其強烈!
作者多年熱愛文學,罹患癌癥讓他不得不停下繁忙的工作。就像海明威那樣,作者保羅在面對病痛與死亡時,獲得豐富的體驗,然后進行深思,接著將體驗付諸文字。這便是此書寫成的軌跡,也是寫作的軌跡:體驗-思考-寫作!
作者思考宗教、醫學、生命、死亡,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到底怎樣的人生才值得一活、到底是什么才賦予生命以意義從而值得一活”,我也一遍遍問自己,沒有確切的答案,但總得做一些有點意義、有點價值的事吧?總得看見并經歷這個世界的豐富多樣才不算枉來一遭吧?
作者一直在直面死亡,思考死亡,而死亡卻是我們平時很少想或不愿去想的。以前曾經歷過聽天由命的驚魂片刻,知道自己在那一刻想的是什么、留戀什么。后來看《西藏生死錄》,雖然沒看完,但或多或少想過生死問題;還看過楊麗萍的舞蹈《雀之冬》,主題便是“向死而生”,舞美唯美,但掩飾不住沉重……
作者曾說:“如果一個人高速行動時,時間會膨脹……一天天過得千篇一律,時間似乎也靜止了”,所幸我們的時間沒有靜止。
2017,逝去了,一切仿佛化成空氣……
2018,剛剛來,做些什么,讓2018膨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