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娜娜就憤憤不平的抱怨:小王的老公真能掙錢,再看我老公,每月就掙那么仨瓜倆棗,夠干什么的,balalbala……
我一臉納悶的看著她:這有什么可比性嗎?
娜娜老公是個公務員,每天朝九晚五,因為工作相對比較輕松,就有更多的精力照顧家庭。他每天下班回家做好飯,等著娜娜回家吃飯。
娜娜在家基本上是十指不沾陽春水,她的老公包攬了絕大部分家務,甚至連娜娜內衣都是她老公給洗。
到了周六日,娜娜想看電影,她老公就提前查看影評,買好電影票;娜娜想出游她老公就提前做攻略,安排好出行路線;娜娜要跟閨蜜逛街,她老公車接車送。總之,對娜娜百依百順寵溺的不得了。
而小王的老公雖然收入高,但是工作特別忙,每天下班不是加班就是應酬,回到家累的連話都不想說,還經常一出差就是十天半個月。
小王的老公能掙錢,但是娜娜的老公更顧家啊。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肯定會顧此失彼,這兩位老公對家庭的貢獻不同而已,有什么可比性嗎?
很多時候我們特別容易盲目的羨慕別人,忽略自己所擁有的。就像孩子一樣,總覺得別人碗里的飯,比自己碗里的更香,別人的玩具,比自己的更好玩。
生活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生活最大的沮喪就是你只盯著自己沒有的,盲目的去攀比。
她胸大,但是你腿長啊;她事業有成,但是你工作輕松啊;她婚姻幸福美滿,但是你把單身生活過得從容自在,是單身貴族啊!
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正好她家的小朋友在寫作業。看到有客人來,小家伙特別開心,他略帶炫耀地向我匯報:阿姨,昨天考試我語文考了97分,數學考了99分!
我一聽,分數不低啊,于是夸獎孩子:考的真棒!下次考試繼續加油!這次錯了的題,知道是哪里錯了嗎?小家伙眉飛色舞的跟我說:知道!語文我看錯題了,本來是…
這時候朋友插話說:你別聽他的,這次考試他的不少同學都是考滿分!他在班上排名才二十多名。小家伙被媽媽一說,低著頭灰溜溜的回自己的房間去了。
我覺得這個分數,足以說明孩子掌握了老師所教的知識。排名有那么重要嗎?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有什么可比性?
可是我們總是習慣要用排名,才能確定孩子處在一個什么水平。我們自己也是,從小到大這么一路比較下來的。小時候,跟別人比玩具;上學了,跟別人比成績;畢業了,跟別人比工作;結婚了,跟人比愛人;生子了,跟人比孩子。
我們就這么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往復循環。可是,這一切真的是你想要的嗎,還是僅僅是為了比較?
在這樣的比較中,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很輕易的就否定自己,羨慕別人;在這樣的比較中,我們變得越來越盲目,忘記了自己原本的目標。
前段時間看《東京女子圖鑒》,和很多朋友一樣,我欣賞女主不甘平庸、不安現狀,努力改變自己生活的進取精神,然而從片頭起我就帶著一個疑惑。
女主的夢想是做一個“別人羨慕的人”,可是別人是誰?那些無數個“別人”羨慕的可否都是同一種人?是不是絕大多數人對生活的解讀都是只一個標準?而那個標準普遍適用于所有人?
做別人羨慕的人,看似是一個美好的夢想,卻是一條終生被別人綁架的路。她需要終身不停的和別人比較,并且獲得別人的肯定,才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
傳統教育,總是把跟別人比較,然后尋找自己的不足,看作是謙虛好學、積極上進。這讓我想起我的堂妹。
她三四歲大的時候,在村里跑著跟同齡的孩子玩,每天瘋得樂不思蜀。可是有一天回家,她卻滿臉的沮喪委屈,兩條褲腿濕漉漉的。我納悶:這是怎么了,被其他孩子欺負了?
問了半天,她才委屈的說,跟另外兩個小男孩比賽,她輸了。什么比賽?靠墻根站著,看誰尿得遠…
我去,當時我的內心是崩潰的,誰能告訴我,一個小女孩為什么要跟小男孩比誰尿的遠?!
童年的故事很荒唐,可時至今日仍然不乏有人用世俗的或是他人的標準,盲目攀比。
總有人希望通過跟他人比較,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激勵自己迎頭趕上。這事兒聽上去特別的勵志,特別的政治正確。
但是常常人們忽略了,首先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無論是自身條件還是背景條件,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查,甚至可以大過人與狗的差別。
其次,雖說大家是同一個地球,但絕不會是同一個生活目標,向往同一種生活狀態。
所以種種比較和攀比有什么意義?
比起了解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自信的發揮自己的優勢;比起盲目的攀比,更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
那些活的明白的人,對自己都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知,他們知道自己有什么優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所以不會輕易去跟別人作比較。
在通往想要的生活的路上,那些人更喜歡跟自己做比較,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的自己離目標更近一些。
那些缺少自知而盲目攀比的人,總是活在別人眼中而迷失自我。更可怕的是,他們被他人和世俗的目光綁架后,還跑來試圖綁架你。
他們蜜汁之自信的認為你跟他的價值取向一致,而洋洋自得優越感爆棚。對這種人,不防滿足他一下,告訴他:嗯,你的確尿的遠。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做最好的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有空盲目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