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巍:沒有什么可以阻擋,我對自由的向往

第一次聽到許巍的歌,是在十年前的一次旅途中。

當三個流浪歌手抱著吉他和手鼓,用嘶啞的嗓音,唱出《旅行》中那些令人心動的歌詞時,從不聽搖滾的我,因為這首歌,瘋狂愛上了旅行,也愛上了怒放生命的許巍。

"誰畫出這天地

又畫下我和你

讓我們的世界絢麗多彩”

那天,我在鳳凰古城的橋洞下,面對著三名流浪歌手,坐了整整一個下午。

過往的游客在我們之間來回穿梭。

十年后,我回憶起那個場景,我依然覺得,許巍的聲音似乎就在耳邊,我的青春就在眼前。

1,是動蕩,更是開眼界

或許是骨子里就擁有的叛逆,許巍在高考前,成為了一名知識分子家庭的叛逃者。

一個人,一把吉他,十幾歲的年紀,跟著一個不知名的樂隊,他到處走穴。

從南到北,從城市到縣城,搭臺子,做演出。

許巍說,他把這些日子看成是動蕩的歲月,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日子,就沒有后來的許巍。

在走穴的過程中,他知道了很多優秀歌手的存在,聽到了自己從來沒聽說過的爵士樂、布魯斯。

開了眼界的許巍發現自己還差的太遠,在流浪一年之后,他返回了家鄉。

即便如此,他并沒有向約定俗成的人生低頭。

他依然沒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一個知識分子,而是去部隊做了文藝兵。

直到崔健帶著他的《一無所有》橫空出世,許巍也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領袖。

他再一次放棄學業,從部隊退役后,毅然組建了樂隊,從此走上了音樂的不歸路。

“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

這是許巍《曾經的你》里面的一句歌詞,這或許也是他對自己年輕時代的最好詮釋。

2,抑郁,源于生存和理想

樂隊解散后,許巍來到北京成為了一名北漂,也是在那里,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在別處》,三年后,出了第二張專輯《那一年》。

很多人都說,《那一年》是中國搖滾史上至今最好聽的一張唱片。

但伴隨著許巍的成名,換來的卻是一段長期的抑郁。

那段北漂的日子,許巍過的并不快樂。

他朝不保夕,寄人籬下。

所有源于生存的障礙,一點一點地消磨掉許巍的自信。

錄《那一年》的時候,許巍得了抑郁癥,不得不再一次返回家鄉西安。

那段時間是許巍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想要放棄音樂。他在歌詞里寫:“我看到我的另一個身體,飄向那遙遠的地方。”

但幸好,他沒有。

許巍說:“在自己最差的時候,是音樂給了我力量。”

與其說是音樂,不如說是夢想。

許巍積極治療,并開始信仰佛教,同時和第二家公司簽了合約。

在這里,他推出了第三張專輯《時光·漫步》,里面的《藍蓮花》,成為了許巍的經典之作,“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也成為了許巍的個人名片。

“我把我自己,真誠簡單地告訴你們。”

許巍的歌很自我,每一首都是在表達他自己。

他的追尋、焦慮、迷茫、壓抑、坦然、安靜、溫暖,每一個字都展現了他的人生旅程,也展現了一個時代的旅程。

他從不避諱自己的低谷,“穿過幽暗的歲月,也曾感到仿徨”。

他用真實來告訴世界,什么是純粹,什么是追尋,什么是理想。

3,行者的朝圣之旅

2014年7月,許巍帶著他的“藍團”去了英國,他自掏腰包,做了名為《在那搖滾的故鄉》的紀錄片。

紀錄片拍攝全程耗時35天,他們從英倫出發,去利物浦、曼徹斯特、到愛丁堡。

(紀錄片英國街頭)

這一段行程,他參觀了披頭士的工作室,來到利物浦洞窟酒吧進行了半個小時的演出,見到了滾石的唱片制片人。

(洞窟酒吧演唱)

這是許巍年少時就夢想的旅程。

當他把刻有“許巍xuwei”的磚頭,隆重地鑲在利物浦洞窟酒吧前的名人墻上,他開始叫自己“音樂行者”。

(名人墻)

騰訊為這部紀錄片做了一期專訪。

他們問他:“英國之行,讓我感受到你是一個音樂家,一個藝術家。”

許巍回答說:“我希望我是,但是差得太遠了。那么多偉大的音樂家,還有藝術家,我就希望一直當一個學生,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這是許巍的朝圣之旅,50歲的他,帶著虔誠的向往,行走在搖滾的故鄉,他變得越來越平靜,越來越淡然。

這一生繁華過世,他依然擁有信仰,對世間心懷敬畏,他似乎從未被俗世所浸染。

許巍,和許巍的音樂,賜予我們的是掙脫現實的力量。

多少人聽著他的歌曲潸然淚下,多少人借由許巍的聲音得到撫慰,多少人在他的歌詞中重新找回青春的模樣。

音樂的行者用他走的每一步告訴我們,當你奮力掙脫出捆綁的枷鎖,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身體感知每一處風景時,夢想,或許就在不遠的前方。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