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有一些促進成功的因素到了事情的后期又成為了其失敗的“推手”,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般,當我們享受于一個事物所帶給我們成功的喜樂后,是否也疏于警覺其帶來的負性后果?
“能把你帶到這兒來的東西,不能把你帶到那兒去。”(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這是美國暢銷書作家馬歇爾?戈德史密斯一本書的標題。無論對企業還是對個人,這都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提醒。成功與它的伴隨物鮮花和掌聲一樣,總是短暫易逝的。不過,成功最可怕的特性不在于它的短暫,而在于它同時也是一種導致失敗或毀滅的慢性毒素。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這句話倒過來說也是對的,但似乎很少聽到人們這樣說,也許是人們太在意成功了,將視線及于成功就不再移開。
問題是,成功與失敗一樣都只是“中轉站”而已。成功故事的后面,常常有更多的且通常是我們不愿去面對的故事。
過去的一年,商業世界發生了如此多的“強烈地震”,我們見識了如此多在“一夜之間”倒地的標桿。成功的企業是相似的,失敗的企業卻各有各的失敗。歸納起來,商業上的失敗大致有三種:
一種是“小失敗”,是資源和培育不足造成的失敗,這樣的失敗順理成章,隨處可見,許多失敗的中小企業屬于此類;
第二種是“成功的悖論”所導致的大失敗,許多大企業的失敗都屬于這一類。
外在的機會與內在的努力造就了特定的成長曲線,沿著這條成長曲線,企業大獲成功,但忘記了決定成長曲線的各種變量都在悄悄發生變化,曲線由陡峭變得平緩,最后滑過拋物線的頂點,開始下滑。具有醒悟和反省機制的企業,會在拋物線滑過頂點之前及時從這條曲線抽身出來,但有很多成功的企業對自己的成長曲線流連忘返,或者在心智模式上被這條曲線徹底裹挾,隨著下滑的曲線一同下滑,最后墜入失敗的深淵。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失敗是我們較少留意的。雖然就結果而論,它稱得上是一種大失敗,但其原因往往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小節”。在“成功的悖論”導致的失敗中,導致失敗的因素曾經也是導致成功的因素,而在這一類失敗中,導致失敗的因素對成功從來沒有起到正面作用,當然,也沒有對成功起到致命的妨礙作用。
這些因素看上去的無害性伴隨著企業或個人的成長,當企業和個人走向成功時,它們儼然具有了不容置疑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所以這些在不成功的企業和個人身上的種種毛病、缺陷、怪癖被謅媚或自戀地視為特色和優點。正所謂“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此時,這些本來“無害”的“小節”由于承載它的主體的強大,其能量即危害性在不知不覺中得于滋生和擴散,而它們仍然被尊奉為特色和優點,對于任何制度和監控都擁有無限豁免權。這是致命的失敗發生之前的冗長序幕。
戈德史密斯所列舉了二十種小節。諸如爭強好勝、習慣說“不”、樂于展現個人愛好、吝于贊美等等。但正是看上去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缺點,正在每時每刻地透支著領導者個人和企業的社會資本,毒化著企業內部的文化氛圍和企業的公共關系,直到有一天,支付危機爆發,企業的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因社會資本的虧空而虧空。
戈德史密斯有意把這本書寫成是柯維的經典之作《高績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反經”,可以給這本書取另外一個書名《失敗的高績效人士的二十個惡習》。這本書的精彩之處,不在于它的深刻,而在于它的細致。你也許會覺得它瑣碎,但關注“瑣碎”正是作者所刻意強調的。正如加拿大詩人羅伯特?塞維斯說的:“讓人身心交瘁的并非眼前這座高山,而是你鞋里的那粒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