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意義的例示。有多少種典型活法,就有多少種經典哲學。柏拉圖主義如是,儒道釋主義亦如是。哲學家,實際就是某種活法的先知、先覺、先行者。在黑暗的大地上,秉燭夜行,照亮一條存在之路,揚起幾縷理想的塵煙。哲學家活在自己的哲學中,他的哲學就是其生命活動本身。閱讀一種哲學,就是閱讀哲學家的生平傳記。如有循著哲學家的足跡演示一回的,可謂已抓住先賢之衣角,距真理僅一步之遙了。
§2.?哲學之所以無法“原創”,之所以無法“超越”,因為典型的“活法”基本已被如數窮盡,后人不過是躺在孔子和蘇格拉底挖好的水槽順流而下,逝者如斯夫罷了。如果有誰宣布已站在柏拉圖的肩上眺望著神圣理念的光輝、標榜一套新哲學的誕生,他要么是神之子,要么是獸之子,肯定不是人之子。
§3.?當哲學被當成某種學術而精心設計、刻意構造時,其生命力開始衰微。亞里士多德在馬其頓宮廷向亞歷山大太子講述哲學時,哲學長出了第一根白發。到了黑格爾在大學里營造宏大而精致的正反合城堡,哲學的腎功能大面積衰竭。哲學的知識化、體系化、專業化、學術化、技術化都是哲學機體的病蟲害,蛀蝕著生存智慧之樹。工業時代,哲學與生命活動逐步剝離,脫落為一張張老樹皮,里面生滿了大大小小自稱為“哲學家”的蚜蟲。
§4.?哲學家的哲學是“做”出來的,是費希特意義上的“行動的吶喊”。哲學學者的哲學是“說”出來的,書房風暴、筆底波瀾。有職業革命家,無職業思想者和哲學家。哲學家的頭顱絕非職業所能架構支扶。思想一旦沾上職業的血液就會生銹。為職業而活和為思想而活兩者合二為一、須臾不離、血肉相連,畢竟是極為罕見的事情。培根做到了嗎?海德格爾一以貫之了嗎?以此為準,審視寫進歷史卷宗的哲學家,多數“三月而不違仁”已為珍品,更不肖說為掙口飯吃而言不由衷、心腦叛離的磚家了。
§5.?哲學新生的條件不復存在。剩下的任務就是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昨天的故事。重述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既為學林高手,還敢有何奢望?如某一日聽到某人自稱或被抬舉為“哲學家”,莫要當真。除非太陽西升,人類從頭再活一道。若非如此,不過是讀了幾本圣賢書而自以為圣賢代言人的狂生罷了。先停上幾個月的薪水和補貼,看他還稱“哲學家”不?
雅典一世紀小亞細亞王子修的柱廊(stoa斯多亞派的名字來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