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常在想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未經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過。在信息化的時代,物質尤其發達的今天,忙碌與疲憊是生活的主角,在物質與精神交而成的網里,有人為一線城市買房而掙扎,有人為眼前的茍且而郁郁寡歡,有人為名額有限的學區房而節衣縮食,有人為詩與遠方的囧困而迷茫。有意或無意中,生活就將我們短暫的時間擠的滿滿的,缺少彈性也是真正生活的缺失。
觀摩大多數人的生活,每天起床之前,做了滿滿的計劃,做了無數的選擇,可每到入睡之前,并沒有多少能夠安然入睡,大多做了生活的傀儡。自我意識得不到伸張,自我價值全部是世俗標準的套定,一切都簡陋而粗鄙。可人類文明之所以燦若星河,多如繁星,并不是日復一日的重復與茍且而產生的,我們的生活到底怎么了,如果只是父母生活的延續與周邊生活的模仿,那這樣的生活還到底值不值得一過,起碼要問問自己。
于我個人而言,曾經有很多想法,想吃遍宇宙美食,想有朝一日光宗耀祖,想干出一份事業留給子孫,想留下好多精神遺產便于世人取用之。自己也給自己定過無數的座右銘,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時刻保持最好狀態應對生活,今天的你一定要優于昨日的自己。也給給自己框定了很多標準,做人要學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做事要學歷史唯物主義采用發展聯系變化的原則,修身要學道家萬物有其道遵循天人合一。仔細分析一番,如果真做到了以上標準與目標,人生可謂圓滿已。反觀現今的處境,頹廢,焦慮,浮躁,自閉,好像與理想中完滿的自己相去甚遠。有句話說的好,聽過了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所謂道理是人類進化自然體現,就像牛頓的力學原理一樣,無比正確,可真正到了實際生活,就需要因地制宜了,生活應該只跟當下的自己有關。
那真正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其實沒有什么標準的模樣,按我現有認知的理解,人活一輩子,只能活在當下,活一輩子就是活當下的感受。所以不管是忙碌也好,清閑也罷,其中的意義與感知才是人真正擁有的。以前的我不懂反思,以為忙碌與充實才是意義,其實不然,如果人生是份試卷,有兩種答卷,一份是不經思考的胡亂填寫,一份是不求標準答案的認真審視,我想大多數人都希望是第二種,胡亂填寫貌似填滿了整個人生答卷,答卷的質量卻有個大大的問號。生活并不需要標準答案,認真對待每刻的感受,遵循內心的指引才是生活唯一的真理。
我對生活的理解,生活不需要過于忙碌,不追求精彩程度,不為某個意義所綁架,立足于當下的生活,解決當下的困惑即好。以前的我,特別單純,世界觀非黑即白,要么覺得人生寂寞如雪,要么認為應該活力四射,要么覺得應該為別人而活,要么認為人應該放蕩不羈愛自由。壓抑與自由是前半生的主要基調,壓抑是因為給自我添加了太多無形的枷鎖,人性得不到適當的釋放性格總會變異與畸形,自由是出于動物的本能,認為隨波逐流方是正道。其實生活永遠都是一種中間狀態,孤獨的太久就需要陪伴,熱鬧的太久就需要獨處,自由的太久就需要約束,疲憊的太久就需要休息。一直覺得過于閃耀與過于暗淡的生活都是假象,人最真實的狀態就是自然,不是惺惺作態,也不是拘泥不自然,如楊絳老先生所言,最符合生活的狀態是面對時間的淡定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