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蒙的創作生涯始終伴隨著質疑,雖然看起來讓人憤慨,但仔細想想,這些質疑都是有它產生根由的。
海蒙確實缺乏一個成功作者的基本條件,他沒有接受過完整的教育,也沒有更多游歷經驗。也就是說,他既沒有從書本上得來的經驗,也沒有在社會這座學校里得到錘煉的機會,當他寫出第一篇作品的時候,他只是個十六歲的少年。
有多大的影響力,就有多大的爭議。這句話用來描述海蒙的第一本書,真是太精確了。在《空中》出版前,沒有人知道海濱小城有個寫書的少年,叫海蒙;《空中》出版后,海蒙家里養著幾只貓,也都成了電視臺里的調侃新聞。
伴隨著對他的報道,很快就有人產生了懷疑。
第一個在正式渠道發出聲音的是孟德爾的一篇博客《“空中”背后的海蒙》。在這篇博客中,他從主題、人物和行文方式,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不可能具有這種才能:創作出一本像《空中》這樣第一本厚實悲愴的小說。他認為,海蒙可以寫《花兒少年》這樣的抒情之作,也可能寫出《冒險史》這樣的奇思妙想之作,但絕不可能有這樣深沉而成熟的思想,也不可能有這樣帶有古味的文字風格。
文風問題確實引起人們最大的爭議,因為《空中》所描述的時代遠遠超出海蒙的親歷時間,對于一個沒有經歷的孩子來說,怎么可能如此熟練而精準地運用那個時代風格的語言呢?最可能,或者說最讓人們容易想到的,就是海蒙涉嫌抄襲。
最大膽的斷言來自《評論》周刊,他的一個撰稿人信誓旦旦地說,《空中》的初稿來自一個老水手,海蒙從他那里得到手稿,并在老水手逝世后,用自己的名字發表出來。
當然,在沒有準確證據前,并沒有太多媒體介入,更不用說當時的國家文學聯合會了。該會會長很巧妙地回應:我們無法肯定,也無法否定,但從我們所掌握的情況看,仍沒有別人來進行相關訴訟。
當然,這段時間的風暴中心,始終是海蒙。
《空中》出版后的五年內,他沒有再發表一行字,也沒有任何回應。直到所有的媒體都忘記了這回事。
當所有人都忘記的時候,海蒙的第二部作品卻意外地發行了。他選擇了鄰國千島出版公司作為這次圖書的出版商。這次的書名是《水手》。
仍然延續了《空中》的故事,在出版社的宣傳海報中,也用粗黑體標注著“《空中》續作”。很難知道,這個宣傳策略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但很顯然,這本書的出版是成功的。它獲得了當年女神獎,并且入選了國家聯盟書店排行榜的金字推薦。幾乎所有的書評人都給出了正面評價,除了我們的孟德爾,他在博客中繼續表示猶豫:“我不得不說,我仍需要繼續觀察……”
很顯然,沒有人會再記得這個作者,因為就在《水手》出版次年,海蒙就又推出了“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山谷》。同時,他還寫了一本詩集《沒有名字的旅行者》。同樣受到歡迎。
在今年,海蒙在中央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沒有提到《空中》風波,也沒有提起孟德爾、《評論》,包括他自己的幾只貓……
他只是說,我希望能夠繼續保持內心的平靜,因為我知道這究竟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