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 062 BY 劉璕
這本書是好朋友推薦,放入當當購物車有3月之久,上月才買了,但一直沒納入閱讀計劃,正好得到這周每天聽本書在解讀這本書,于是先聽為快,還真是一本不錯的好書,我可以運用到親子溝通(孩子3歲),正是喜歡聽故事甚于聽大道理的年齡段,如果和孩子多講故事,那我的培訓和日常員工溝通也會把這項能力遷移過來并有所提升,真可謂是一舉兩得,我認為我姐姐也需要,因為青春期的侄子講N多大道理還是不行,用故事思維方可化解,用為故事思維是摒棄了國人擅長的邏輯思維,調動人的情感,以情動人,真誠可靠。
以下是得到對這本書的解讀,有機會我還得讀一遍,現在可以把六中故事模式、講好故事的七個技巧用起來,也不枉浪費聽書的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了。
關于作者
安妮特·西蒙斯,美國著名公共演講人和培訓師,曾創辦美國團體程序咨詢公司,致力于提高公私領域組織的團隊建設及整體協調水平,曾服務的客戶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稅局、微軟公司等,曾出版《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等書,是將故事思維應用在商業領域的先驅。
關于本書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如何影響別人、打動對方,都是一項重要的技能。本書作者認為,講故事是實現這一點的最佳方式,講一個好故事永遠勝過講道理。講故事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形成的本領。什么樣的故事能夠打動別人?通過哪些方法可以講好一個故事?在這本書中都有答案。
核心內容
一個好故事總是充滿溫情的,不像數據那樣冷冰冰,所以總是能打動人心里最柔軟的部分,不管一個人多么有心機,多么強硬,都會被好故事影響。想要影響別人,你應該會講六種類型的故事。而在內容之外,手勢、語氣、表情等許多技巧的使用,也會幫你講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來。你會發現,影響力的魅力并不在于我們說了什么,而在于我們如何去說。
一、想影響別人,應該學會講六種故事
這六種故事分別是:第一種,告訴別人“我是誰”;第二種,說明“我為何而來”;第三種,能提供愿景的故事;第四種,能帶給人智慧的故事;第五種,能說明價值觀的故事;最后一種,是告訴聽眾“我知道你們在想什么”的故事。
1.告訴別人“我是誰”
關于“我是誰”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就是講自己的親身經歷。
2.說明“我為何而來”
一個善于講故事的人,就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為什么在這和你聊天。很多時候,你不必掩飾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因為只要不是過分自私,人們通常不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他們在意的反倒是:你有沒有在騙人。
3.能提供愿景的故事
人們更希望從故事里聽到的是一些積極的東西。所以,一個好故事要能帶來愿景。
4.能帶給人智慧的故事
“授人以漁”的故事,是指導性質的故事,要告訴人們,為什么要讓他們這樣做。授人以漁的故事通常都有很巧妙的啟發性,促使人們舉一反三,發現更智慧的東西。
5.能說明價值觀的故事
通常我們會宣揚很多價值觀,把它們印成標語、卡片。但是當人們讀這些東西的時候,其實不是特別往心里去,因為這些口號太抽象,距離生活太遠,沒有具體的事例做支撐,人們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意義。
所以,講一個具有行動價值的故事,就至關重要。
6.告訴聽眾“我知道你們在想什么”的故事。
在講故事的時候,如果你能讓聽眾覺得,你讀懂了他們的心思,那么他們就會喜歡你講的故事。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只要你做了必要的準備工作就行,事先了解一下你打算影響的人,看看他們可能會在哪些方面對你不滿意,就從此入手,想辦法消除他們的戒心。
二、講一個好故事應學會的技巧
聽眾只能注意到故事里15%的詞匯,剩下的注意力,都被講述者的表情、姿勢、著裝等等吸引了,所以你需要注意以下這7個方面的技巧。
1.越細膩的手勢越讓故事有說服力
練習配合不同場景使用的手勢,需要你同時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想象面對不同場景的時候,你應有的反應,想象力越豐富,手里的東西就越有真實感。
2.用表情提升故事的感情色彩
面部表情所傳達的情感,比其他任何形式所傳達的情感都要深刻。但表情有一個缺陷,就是它太誠實,能把你內心深藏不露的情感全都泄露出來。所以使用表情有一個前提,就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本身就感到沮喪,就先不要給別人講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
3.使用真實的身體語言,不要被“演講專家”的教條理論影響。
4.讓人們聽到、聞到或者品嘗到你的故事,就是要在故事里增加聲音效果,或者描述出某種氣味、口感。
5.注重故事的細節,決定講述成敗,要注意故事中的數字細節,平常要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把它們應用到故事當中,增強故事的感染力。
6.利用沉默制造講故事的張力:講故事不一定要一直說話,適當的停頓,有時會讓故事意味深長。有時候我們甚至會發現,千言萬語都不如沉默有力量。
7.不要讓講故事的語氣帶有“絕望的味道”,不要帶出負面的情緒,更不要顯得虛假或者夸張,不要讓聽故事的人覺得你別有所圖。
金句
1.一個好故事總是充滿溫情的,不像數據那樣冷冰冰,所以總是能打動人心里最柔軟的部分,不管一個人多么有心機,多么強硬,都會被好故事影響。
2.很多時候,你不必掩飾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因為只要不是過分自私,人們通常不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他們在意的反倒是:你有沒有在騙人。
3.通常我們會宣揚很多價值觀,把它們印成標語、卡片。但是當人們讀這些東西的時候,其實不是特別往心里去,因為這些口號太抽象,距離生活太遠,沒有具體的事例作為支撐,人們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意義。
4.在聽故事的時候,聽眾大約只能聽到15%的詞匯,剩下的注意力,都被講述者的表情、姿勢、著裝等等吸引了。
5.使用表情有一個前提,就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本身就感到沮喪,就先不要給別人講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
6.大部分時候,我們的生活軌跡是沒有邏輯性可言的,因為我們是感性的人。邏輯性思維雖然省事,但它忽略了人性的復雜,也忽視了世界的未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