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吵吵鬧鬧的家庭中長大的,在我的印象中,父母總是不斷的指責對方,埋冤對方,吵著吵著就會再把陳年往事拿出來作為罵資,最后說不過的人會破口大罵,甚至摔東西。
對于父母,小時候的我是不敢忤逆的。我不喜歡父親總是拿我做為談資,什么都要拿出去炫耀,自己女兒學習有多好,得了多少獎,工作能力有多強,甚至有些時候說的那些事情是我還沒有做到的。每每他用這樣的方式把我介紹給他朋友的時候,我更多的是覺得底氣不足,覺得不舒服,覺得壓力很大,為了保全父親的面子,我不能松懈,不能做錯一件事。而對于母親,我很討厭她總是毫無理由地否定我的努力,很討厭她總是在我熱情高漲的時候潑冷水,討厭她把自己沒完成的夢想強加在我身上,討厭她總是拿我跟別的小孩做比較……
所有所有對于父母的不滿,在我工作后完全爆發出來,我也成了一名施暴者。不同的是,我的暴力方式是很義正嚴辭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我訴說著他們的不足,訴說著他們曾經傷害我有多深,我自己是多么地努力把所有人該做而沒做的事情攬下來,我努力地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委屈的、弱小的、可憐的角色,告訴他們應該要好好反省,應該也要去努力,應該重新把自己的任務拾回并做好。我覺得自己的每一句話都特別在理,每一個措辭都特別真誠。然而沒人買賬,他們開始反攻,說我沒良心,說我不懂孝道…他們不講道理…我們越吵越兇,越吵越狠,一次,兩次,三次…我已經忘記我們撕破臉吵了有多少次,在我眼里,家只是一個講“愛”不講理的地方,我不想再受委屈,于是我收拾行李離家出走了……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隱忍為最高準則,摔倒的時候要勇敢不哭,心愛的玩具被搶的時候要大方不哭,難過的時候要裝作無所謂不哭……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掩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們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告訴自己有些情感是不該擁有的,漸漸的,我們都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而是用迂回的方式,比如:指責、謾罵、唾棄…然而這樣的方式不僅無法得到你預期想要的東西,反而會把彼此的關系拉入深淵…畢業后的這幾年,工作與家庭壓的我幾乎喘不過氣,我很痛苦,卻不知道該如何做,覺得與家人的關系毫無希望。直到王偉彥跟我說,無論你怎么努力,無論你把自己的改變得如何優秀,無論你為家人做了多少事,你也不要指望他們會因此而改變。誰痛苦誰改變,只有當你接納家人所有的“缺點”,并且從自身出發,改變溝通方式,身邊的人才能被感化。再后來,她帶著我加入樊登讀書會,我進入讀書會后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非暴力溝通》。自從我開始運用這本書中所提到的方式與家人溝通,我與家人的關系有了前所未有的和睦。
1.留意發生的事,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
2.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憤怒等等。
3.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4.說出自己具體的請求。
拿早上與我媽發生的小事為例:
早上做完家務肚子餓的咕咕叫,跑到樓下說肚子很餓,問我媽飯煮好了沒有,沒想到她莫名其妙責怪說:“你是不知道電風扇壞了嘛,為什么不把樓上不用的風扇扛下來?!”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責怪搞得莫名其妙的,“我知道風扇壞了,但是你并沒有跟我約定好讓我拿下來,秋秋你這樣責怪我讓我覺得很委屈吶,其實你可以跟我說風扇壞了,你去樓上把那臺閑置的風扇抬下來。”我媽也覺得自己挺莫名其妙的,然后她就大笑起來了。
我的小侄子一周九個月了,我一直都用這本書里的方式與他溝通,其實這么小的孩子是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與愛的。他的情緒在爆發后總是很快能夠回歸平靜,剛剛哭完一會兒就又開始樂呵呵的。
其實這樣的方法并不是學一次就能運用自如的,偶爾我也會情緒失控,每個人都需要練習。但是因為懂得并且認可書中的原理,每一次的失敗溝通,都能讓我意識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一次又一次的反省,讓我逐漸地把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啃熟啃透。到后來我發現,我愛上了這樣的溝通方式。
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讓更多的人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