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帝國》| 高新原解讀
《秦漢帝國》| 高新原解讀 關于作者
作者西嶋定生是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畢生專注于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尤其是對中國帝國制度的發展,以及隨著帝國制度的發展,帶給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結構的演變這些方面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見解。
關于本書
《秦漢帝國》這本書是作者西嶋定生先生對秦朝與漢朝,也就是中國帝國起步階段的中國社會的再現。作者認為秦漢作為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的起點,也是中國帝國制度的起點,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世界。
核心內容
本書論述了在秦漢400多年的歷史浪潮中,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思想禮教制度的演變,以及這一演變對中國和東亞世界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建立的特殊意義
秦朝的建立結束了戰國以來混亂的局面,統一了天下。但這種統一絕對不僅僅是領土上的統一這么簡單,秦朝的統一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多面的統一。在秦王朝所屬的疆域之內,用同一種書寫文字,統一車輛軌道的寬度,人們的日常行為要遵從統一的道德與規范,也就是所謂的“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華夏子民全部遵從一個法度,天下官吏全部效忠唯一的皇帝,這個史無前例的龐大改革在秦朝短短十幾年之內就完成了。而秦朝當時要完成這些改革,需要面臨極大的挑戰,因此以法家理念治國的秦朝,以法為基礎來實現這一壯舉。
首先是廢除分封,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度。郡縣的長官由中央任命,并直接對皇帝效忠,這就是打破了周朝已經存行了800年的君臣關系,讓地方直接對中央負責。接著秦朝政府又頒布了有關經濟、交通、文化、禮儀等各個方面的法度。這種法度上的統一,是一種強制性的統一,全國上下無論身份高低都要遵從。全華夏民族就這樣第一次被統一到了一起。此后這種統一又與儒家禮教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大一統”思想。
二、漢朝的政治主導思想如何從法家演變到儒家
漢武帝時期,雖然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儒家并沒有取得實際的政治主導權,武帝尊崇的依然還是法家思想。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時期,此時的西漢疆域最為廣闊,對匈奴的征戰也是連戰連勝。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繁榮無比的大漢王朝,內部實際上面臨的卻是人民貧富差距嚴重,百姓叫苦連天的困境。對外征伐的巨額開支,已經將之前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積攢下的財富消費得一干二凈,漢武帝迫切的需要經濟來源來支持他的對匈奴作戰和開拓西域政策,因此漢武帝重用了像張湯這樣的法家官吏來推動經濟改革。但當時的經濟改革使得平民與豪族都陷入困境,造成了更劇烈的社會動蕩,社會越動蕩,就更需要酷吏來更嚴厲的執法,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漢武帝之后儒家的地位不斷提高,到了漢元帝時期,儒家開始正式走上政治前臺。當時的儒家除了傳播仁禮思想之外,更多的是通過德運觀念、陰陽調和,還有讖緯說等來為王朝的正統性正名。天子與皇帝作為上天的代理人,祭祀時稱天子,面對臣民時稱皇帝。而國君只有可以同時滿足作為天子與皇帝的條件時,才有統治天下的合法地位。儒家的這種正統性觀念之后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試圖證明自己君權天授的合法性。而這種君權天授的合法性與大一統思想相結合,就成了各個中央集權王朝將華夏民族團結起來的基礎思想。
三、兩漢王朝對于整個東亞世界的影響
漢朝時期,處理和各個國家的關系時,大體分為三類。首先是像匈奴這種國家,漢朝以敵國之禮對待。這里的敵國不是指敵對的國家,而是指實力可以匹敵的國家。對待這種國家,漢朝時戰時和,保持一種平衡關系;第二種就是像朝鮮、南越這樣的國家,西漢朝廷賜予他們王的稱號,讓他們成為自己的附庸國,這種國家被稱為外藩;第三種,針對那些不安定的,不服從漢王朝統治的,這些國家就會被吞并,并設置郡縣。而這其中的外藩政策成為東亞世界起源的基軸,中國皇帝冊封周邊國家君主王侯以爵位,使這些國家被納入到中國的政治體制之中,從而影響周邊國家的政治、文化,這樣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漢文化世界,也就是所謂的東亞世界。
西漢時期,尤其是自漢武帝時期起,就一直采取一種極為積極的對外邦交政策。西漢政府渴望與外界接觸,對西域的開拓、匈奴的征戰,以及對東亞世界各國的冊封和吞并,都是這種積極政策的表現。但是這種積極的對外政策需要一個穩定而強勢的政府來支撐,到了西漢末期,國內矛盾嚴重,王莽新政之后,更是天下大亂。而后來的東漢政府,一直采取一種消極的對外政策,因此到了東漢以后,東亞地區的秩序也被重新洗牌。其中有些之前與西漢政府建立外藩關系的國家,被重新冊封,比如高句麗。有些國家開始拒絕接受東漢政府的冊封,比如鮮卑。而之前成為西漢郡縣的地區也開始出現叛亂,使得東漢政府不得不放棄一些地區,比如之前的南越地區。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新開化或者未開化的民族形成政權后,開始與東漢政府建立邦交,其中就包括朝鮮半島南部以及日本。
通過西漢政府的積極外交政策,漢文化開始輻射到周邊各國,各國通過西漢王朝的外藩政策,并入到西漢王朝體制內部。而后在東漢時期,各國又在反抗東漢政府的過程中,使得自身不斷成長。但無論如何,漢文化的影響始終沒有間斷。東漢之后,隨著中國進入動亂的魏晉南北朝,各國開始迎來獨立成長的機會,在漢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出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文明。再加上各種新興政權的建立,使得以漢文化為中心的多元化東亞世界開始形成,因此可以說兩漢時期為東亞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金句
- 華夏子民全部遵從一個法度,天下官吏全部效忠唯一的皇帝,這個史無前例的龐大改革就在秦朝短短十幾年之內完成了。
- 無論是德運觀念、陰陽調和,還是讖緯說,儒家提出的這些主張無一不是在為王朝的正統性正名,天子與皇帝作為上天的代理人,祭祀時稱天子,面對臣民時稱皇帝。而國君只有可以同時滿足作為天子與皇帝的條件時,才有統治天下的合法地位。
- 西漢政府的積極外交政策,使得漢文化開始輻射到周邊各國,各國通過西漢王朝的外藩政策,并入到西漢王朝體制內部。而后在東漢時期,各國又在反抗東漢政府的過程中,使得自身不斷成長。但無論如何,漢文化的影響始終沒有間斷。
撰稿:高新原腦圖:摩西轉述:滿超
5366人寫了筆記
寫想法 復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