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南懷瑾 談國學智慧》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喜歡 南懷瑾先生,這本書是 王穎 著,2016年1月第1版,時事出版社 出版的

于我而言,書非借不能讀,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就移不開腳步,直到把她帶了回來

看到 前言 ,先生的視頻畫面就在腦海里浮現(xiàn)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南懷瑾先生(1918.3.18-2012.9.29)出生于浙江一個書香門第,經歷戰(zhàn)火,拜師袁煥仙老居士,輾轉流離,一直在踐行著最初的誓言,復興傳統(tǒng)文化和普及經典;先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堅定的踐行者和代言人,他學貫中西,即是儒釋道的大家,又兼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歷法、醫(yī)學養(yǎng)生...

一個民族若是失去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就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若是失去本國的文化支撐,也難以得到其他國家的敬重。國學已滲入我們的方方面面,先生在很早就認識到國學的重要性,用畢生精力傳播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

一、《論語別裁》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論語》儒家經典必讀,《論語別裁》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第一章

任何學問,都有正反兩面。知識也是有善惡之分的。我們要去親近善的知識,遠離惡的知識。——南懷瑾

先生以五經來舉例說明,《禮》之教,在于恭儉莊敬也,確實很重要,但如果過分看重,就變成了令人厭惡的東西了。

“所謂 善知識,《大品般若經》中說: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之法及一切種智,而使人歡喜信樂者,稱為善知識。即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好人的知識。所以,善的知識能使人變得美好。我們一生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利用善的知識完善自己。”

1、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度,好的知識也一樣,過了,就是惡了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懂得及時觀察周圍環(huán)境,擇善而居,遠離惡知識

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一點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壞了大事。許多大事成敗,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壞的。另外一個意思是,做事要有韌勁,狠得下來,有決斷,有時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決斷,堅忍下來,才能成事,否則不當機立斷,以后就會很麻煩,姑息養(yǎng)奸,也是小不忍。——南懷瑾

漢宣帝時的丞相 邴吉 ,對待下屬不求全責備,舉例:嗜好飲酒的車夫醉酒嘔吐車上,不罰,后來車夫外出從驛騎得知敵軍已入侵云中、代郡,極速回相府報告,在宣帝召見時,深入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得宣帝嘉許

孔子在魯國當司寇,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殺了言偽而辯得少正卯

項羽在鴻門宴當斷不斷,錯事良機,最后烏江自刎

忍包含兩層

1、對人:寬人克己

2、處事:當機立斷,不姑息養(yǎng)奸

一個人不能迷于絢爛,不要過分了,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不必“錦上添花”,要平淡。即所謂“真名士自風流”,便是保持平凡本色的大英雄。——南懷瑾

清官 吳隱之 到廣州做官,喝傳說中的“貪泉”之水,哈哈大笑,道“什么貪泉,貪婪的人不喝也會貪,清廉的人就算喝了也能保持清廉”

莊子見惠子(梁國宰相),說了鳳凰,非梧桐而不棲,非甘泉而不飲,不食貓頭鷹的腐爛老鼠肉 ,宰相之位于莊子而言,就像腐爛的老鼠肉

老年人和年輕人釣魚,老人心懷淡泊,魚來我不喜,魚去我不憂,心靜如水,無欲無求,反能得魚

心無雜念,淡泊以明志

無欲無求,寧靜以致遠

求學問的態(tài)度,最重要的,是虛心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即所謂一個人要平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最高的智慧。——南懷瑾

孔子 入太廟,每事問,“是禮也”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少年時驕矜自滿,在賣豆腐老漢引導下見到了城里用腳寫字的黑瘦老人,老人的秘訣是“寫盡八缸水,硯染池塘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最終,柳公權成了流芳百世的書法名家

時時保持謙虛坦誠之心,放低姿態(tài),才能海納百川

一個人一旦有了欲望就無法再剛強起來,碰到你喜愛的事物,你無法不投降。——南懷瑾

小和尚種草籽,小和尚的趕緊撒、不好了,被風吹散了、被鳥吃光了、被雨水沖走了、到處綠色,與師父的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構成對比:無求于萬物,順其自然

和珅 求財求名,臨死明白:此皆過眼煙云

欲望遏制不了,但可以學會掌控它,疏導它,將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就可以趨利避害。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不要 擔心未發(fā)生的,渴望未得到的,需要做的就是 把握現(xiàn)在,已自然的方式接受

當一個社會艱難困苦的時候,一個人為了自己的愛好而耗費過多的精力物力的話,并不能說他是明智的。

? ? ? ? ? ? ? ? ——南懷瑾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有愛好是好的,但不注意度,沉迷了,結果就可怕了

領導風范,教育方法,在家里,家長能做到 領導的 為政以德,那小朋友也會 眾星拱之;小朋友的教育,家長首先要使其有激憤的心情,對于不知道的,非知道不可,然后再啟發(fā)他,誘導他的求知欲。智慧是激發(fā)出來的,古語云,強扭的瓜不甜也就是這個道理吧。年羹堯小時候老師換了一打一打的,后來遇一隱士,在高墻+笛聲的誘導下終于將少年年羹堯引入正途。小朋友對于老師的教導,要有自己的思考,這樣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蘇格拉底的學生請教他怎樣才能堅持真理,蘇格拉底用一個蘋果,問同學“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味道?”進行了3次,謎底揭開,是一個假蘋果,那個堅持認為沒有蘋果味道,遭到其他同學嘲笑的同學是對的。“當仁不讓于師”

對于藝術,禮樂是藝術,生活也是一種藝術,精神修養(yǎng)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的“后生可畏”,先生也十分贊同。用典故,用牛頓的名言來講解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這和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庇趾螄L不是一個道理呢

最后談到:“孝”可以治天下。有個二的孝父母,擴而充之愛天下,就是孝的精神。

列舉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漢文帝劉恒的故事

第二部分南懷瑾講《孟子旁通》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