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沒有把孩子錯當成一場養成游戲

80后玩過游戲的大概都知道一類游戲:養成游戲。

一代美少女夢工廠

其中的美少女夢工廠更是其中代表。

我記得那個時候我的選擇,只要有錢,就排滿各種各樣的課程,就為了在次年的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拿第一,然后和王子跳舞,之類的。

孩子太累?有錢當然選度假,能夠大幅降低疲勞值不說,還可以增加感受、魅力之類的數據。

Schedule里不可能有任何空隙,安排休息也基本上是為了降低疲勞、避免生病。這一場追求效率的養成,否則怎樣把一個平凡的女孩培養成為精通才藝、知書達禮——更重要的是,能夠找到機會被王子注意到——的公主呢?

這就是養成游戲,我們想要玩出一個怎樣的結局,就用怎樣的活動排滿一個虛擬女孩的生活。

多簡單粗暴的邏輯:我們的目標——>對孩子的安排。

我也曾經摁著女兒去跳芭蕾,理由是對形體有好處。我的目標是“像張梓琳一樣筆直的頸背”,于是逼著學劈叉大哭的女兒“堅持”。

我也問過好幾個家長這樣的問題:數據說明,從幼兒園中班開始上學某思的孩子考上私立名校的概率高很多,但這么小的孩子進行數學學習、訓練,實際對認知提升、學習興趣毫無益處。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讓孩子上嗎?

大家都說,如果是很想去的學校,就會去搶學某思的班。

也許是我們太缺乏安全感,必須要完成些什么才覺得踏實。距離目標遙遠就會焦慮,比較不出優越感就會沮喪。

別忘了,不起眼的細節,平凡的感情,也許才是人生中最真實的部分。

圖片來自baidu,不知道為什么會有奇怪的東西混在里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